朱立鍥的斜後方就是飛行社的社長與幾名教員,那社長忙不迭地答複道:“統共六架,這雙翼機三架,還有一架另一型的,單翼機也有一架,教員三人。”
“境況如何?學生們可願來?”
“來、當然來,大家興致可高了,絡繹不絕。”
“僧多粥少。”朱立鍥評價了四個字,接著詢問道:“若再要擴大,須得多少錢?”
那社長不免訝然,心中暗喜,連忙道:“這種雙翼練習機四萬圓便可拿下,此外算算人工和零部件的錢,擴大的話…先得要三十萬,往後每年都得不下十五萬。”
聞言,朱立鍥沒吭聲,他微微頷首,在心中盤算了一下。
近十年是大明高等學校建設的井噴期,他記得去年統計數據是979所,在讀學生超過87萬。
即使隻有部分高校設立了飛行社,可要擴大它們卻也是不小的開支,要知道大明去年的財政支出不過242億圓,其中軍費才61億圓而已。
短暫的糾結後,他很快就在心中篤定了這個打算,這項投入是很劃得來的。
起因是今年年初的時候,大都督府提交了一份報告,關於對英美等國的航空後備力量的評估。
除了航空工業之外,關於飛行員的儲備數量與訓練潛力也相當關鍵。
畢竟,光有飛機沒人來開也不行。
與報告一同附上的還有建議,大明可能缺乏足夠的訓練基地來培養新飛行員,倘若戰端開啟以後遭遇長時間慘烈消耗,恐怕會麵臨缺人堪用的境地,因而提議在這方麵投入資金予以加強。
對此,皇太子似乎比皇帝還要重視,後者於是就直接命他全權操辦。
這方麵的預料可以說是相當具有前瞻性的,這個認知完全正確。
曆史上德國人計劃在戰爭爆發之前培養出10萬名合格飛行員,可最終隻來得及培養了28萬人。
雖然他們的素質不俗,但無法承受多年大戰的損失。等到了戰爭末期,儘管德國飛機年產量高達三萬多架,可已經缺乏足夠合格的飛行員了,並且嚴重缺乏訓練燃油。
東瀛之地同樣麵臨如此窘況,由於資源和體量太小隻能走精兵路線,他們對飛行員的選拔極其嚴苛。比如選拔航母艦載機飛行員,報名者超過1500人,錄取者僅有70人,成功畢業者才25人。
戰爭爆發前,他們全部的合格飛行員還不及7000人,這些人的技藝極為精湛,戰鬥機飛行員的格鬥能力極強,水平轟炸機、俯衝轟炸機飛行員的命中率也非常誇張。
然而,幾輪戰役將他們消耗殆儘以後,日本航空力量的戰力就迅速下降了。
現在的大明雖然看似仍處於安逸寧靜的和平之中,但一眾肉食者都很清楚這不過是暴風雨前的安寧罷了。
就此潛在問題,兵部空軍處提出了新建兩座大型飛行員訓練基地的草案。
擬先投入3億圓進行前期建設,地點分彆在濟南和西安。
預計每座基地部署60架初級教練機、30架高級教練機、20架現役作戰飛機,以及250名飛行教官和理論教官,最大化供給、保障訓練工作。
飛行員培養分為兩個階段,先進行為期七個月的理論學習,然後才是十一個月的飛行訓練。
前者包括航空發展史、飛行原理、飛機結構、彈道學,飛機型號辯識,飛行條令等等;同時,還要進行體能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