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哲話音未落,傅燮的臉色便已經變色凝重無比。
一葉落而知秋,魏哲所言的種種確實已經可以說明一些問題。
想到這裡,傅燮當即果斷起身向皇甫嵩的帥帳行去。
魏哲見狀這才終於鬆了口氣。
他雖然知道廣宗城最終還是被皇甫嵩攻下了,可是具體經過卻不清楚,更不知道雙方是在哪一天決戰的。
在這種情況下,他其實也不比旁人輕鬆多少。
幸好傅燮是個能聽得進話的,要不然那些野菜樹皮他真就白啃了。
……
“見微知著,此人頗有將才呀!”
大帳之中,在聽完傅燮的轉述之後皇甫嵩不由頷首讚歎道。
上次魏哲擒斬卜巳,皇甫嵩便覺得他胸有丘壑,是個可造之才。
如今看來,以魏哲的才能當個校尉完全不成問題了。
傅燮聞言也深以為然。若非知魏哲之才他也不會讓其獨領六百騎了。
須知騎兵向來與步卒不同,不是幾個月就能練出來的。
會騎馬與能騎馬作戰是兩個概念,騎戰與步戰更是截然不同。
倘若不通騎戰之法,那麼彆說帶兵衝陣了,恐怕轉個彎都能人仰馬翻。
畢竟馬和人不同,它們不了解什麼戰術動作,隻能是人通馬性。
這也是為什麼騎將大多出於邊地的緣故。
不過魏哲若不是有原身的記憶加上後來不斷的總結學習,也玩不轉。
當然,即便魏哲說的在理,但皇甫嵩也不能憑他一人之言就做決斷。
於是沒過一會兒,便見漢軍大營斥候四出。
與此同時,皇甫嵩也下令加快製造攻城器械,以備不測。
輜重營的工匠們雖然叫苦不迭,但卻不敢有半點磨蹭,隻能連夜趕工。
而另一邊,魏哲在從傅燮處回來後也沒有閒著,直接便去了庵廬。
所謂“庵廬”,其實就類似於現代的戰地醫院。
延禧五年(公元162年),皇甫嵩的從父皇甫規征討隴右時因軍中發生流行病,死亡占十之三四,皇甫規當時將傳染病患者安置在臨時指定的庵廬中,使之與健康的士卒隔離,並親自巡視,給予醫藥,這才沒有全軍覆沒。
作為皇甫規的子侄,皇甫嵩自然不會忘記自家兵法。
實際上皇甫嵩應該算是漢軍中最注重軍中醫療衛生的統帥了。
盧植和董卓雖然不凡,可終究不像皇甫嵩世代將門,家傳統兵之法。
比如皇甫嵩接手漢軍大營後,第一時間就重新調整了“庵廬”的方位。
並且下令除醫官、學徒外,其他人不得擅自闖入。
甚至連軍中醫官都被他整飭一番,令其嚴格按照條例行事。
軍醫記勤薄、士卒折傷簿、墜藥函等等,都必須完整有序。
沒辦法,軍中大疫這種事情沒有親身經曆過是很難有切實體會的。
皇甫規當年就險些死於瘟疫之中,軍中士卒更是死亡大半,要知道那可是他麾下的百戰精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