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夷醜類,竊據商封,窺我漢地,致使帶方之境,鋒鏑交加,人民離散,苦不堪言,穢貊更有猖狂者,無視漢家天子之威,視帶方如己地。】
【君辱臣死,此仇不報,實乃臣之奇恥大辱!】
【是故秋收之時,臣儘起縣內義兵直驅夷境,正奇互用,並協一心,厲行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並應,天氣精明,陷陳克敵,終複前漢失地,使穢貊醜類重識我漢家天子之威。至此昭示四夷: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
【今妖氛淨掃,漢威重振,穢貊二十八城皆仰漢家德威願內附為民,永鎮邊塞,以贖前過。臣不敢斷,伏請陛下詳察……】
看到這裡,魏哲頓時不由瞪大了雙眼,有些古怪的掃視了戲誌才一眼。
好家夥,沒想到你這家夥拍起馬屁來竟然這麼沒有節操?
還穢貊二十八城,這明明就是他臨走前才布置好的吧!
然而對於魏哲的眼神,戲誌才卻絲毫不以為然。
“當下朝局,不為天子所喜,便為天子所惡。”隻見戲誌才無奈的解釋道:“明公若是出身名族也就罷了,尚且還能保住這份功勳,但無此出身,明公便必須獲得天子賞識了!”
戲誌才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讓天子對這個結果滿意。
天子滿意了,魏哲的這份功勞才算是有了落實的基礎。
否則中間但凡有哪位大佬隨便插一手,魏哲恐怕都要前功儘棄了。
謀士謀的,其實就是人心。
譬如今上既然喜歡虛榮,那就按這個路子寫好了。
至於這二十八城到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那不重要!
在聽完戲誌才的話後,魏哲不得不承認他確實說的有道理。
相比於將一切寄托於運氣、寄托於大佬的良心,他覺得還是主動出擊更靠譜。
……
且不說魏哲帶領大軍回到帶方之後,縣內如何歡呼雀躍。
隨著魏哲的奏疏遞交到朝鮮城,很快便在郡府內引起了一陣軒然大波。
話說樂浪郡就九個縣,帶方縣發生了什麼郡府這邊其實也有所耳聞。
對於魏哲大肆招攬流民屯田,樂浪太守其實是樂見其成的。
甚至當魏哲重立帶方縣校,並且邀請邴原出任祭酒的消息傳來後,樂浪太守張岐更是曾對主簿感慨道:“但使諸縣皆如魏公威一般,吾又何至於勞於案牘之間!”
可以說相比於魏哲,其他八縣的縣令幾乎與廢物無異。
尤其是他眼皮底下的朝鮮縣令,簡直無一是處。
然而也正是這份大意,讓他對帶方縣有些掉以輕心。
故此等他得知魏哲竟然帶著縣中義兵出塞擊胡時,已然為時已晚。
說句老實話,如果張岐提前得知那肯定是不會讓魏哲出兵的。
畢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隻想當個太平太守罷了。
然而張岐沒有想到,魏哲竟然還真的成功了!
念及此處,張岐的臉色頓時有些複雜起來。
見此情形,主簿王恪不禁猶疑道:“府君,那此事該如何處置?”
聞聽此言,張岐沒有回答,反而問道:“城中反應如何?”
王恪聞言當即老實回道:“郡中各家聞言俱歡呼雀躍,對帶方令魏公威也大加讚譽,聽聞有幾家已然派人攜帶賀禮前往帶方拜見了!”
王恪此言可是一點不虛,畢竟就算是地方豪強也喜歡安定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