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非……此人當真是一心向正的清流人物?’
不過,黃巢這番答話倒是給了李炎靈感,讓他想到如何打發仇士良,消弭今日這場朝堂紛爭。
李炎神色平靜,不疾不徐地開口:
“朕念你告發科舉弊端,其心可嘉,雖行事有失偏頗,然與邱慕陽之間,不過是一場誤會。
“朕特恩準你繼續參加殿試,以彰我朝寬仁。
“然國有國法,科舉乃朝廷掄才大典,你二人皆有違規,理應受罰。
“朕今定奪,此番殿試,你二人若排名未入前二十,便黜落進士之身,以使天下士子莫敢再犯。”
言罷,李炎目光平和地看向仇士良,又轉頭看向李德裕,和聲問道:
“諸位愛卿,對此可有異議?”
仇士良自然覺得此舉不妥,可李炎這番話,已然是將黃巢與邱慕陽拴在了一起。
若他堅持反對黃巢參加殿試,就等於變相承認,同樣違反科舉規則的邱慕陽也無資格。
仇士良心中快速權衡利弊,終究還是低頭應道:
“聖上英明。”
李德裕亦拱手施禮:
“臣也以為可。”
李炎從禦座上方起身,掃視殿下眾人,高聲宣布:
“既如此,殿試便重新開始,望諸位愛卿與應試士子各安其職,莫要再生事端。”
他的聲音在大殿裡回蕩,讓宣政殿的氣氛有了些許緩和。
百餘名參加殿試的考生,雖對邱慕陽與黃巢的特殊待遇有所不滿;
可一想到黃巢交白卷的怯弱之舉,怎麼可能在才子如雲的殿試中,闖進前二十呢?
實在沒必要為了此事再去爭辯,徒惹麻煩。
於是,眾人隻是暗自腹誹,麵上默認了皇帝的安排,各自尋位。
不一會兒,所有考生皆坐在案前。
殿內隻剩下筆墨摩挲、紙張翻動的細微聲響。
黃舉天深吸一口氣。
他看似神色冷靜,實則背上早已布了層冷汗。
‘總算闖過第一關了。’
風波伊始,黃舉天便綜合所有已知信息,判斷自己已淪為李德裕手中利用的一枚棋子。
那時他便下定決心,絕不能任由李德裕擺布,遵循對方預設的套路。
李德裕可能取勝,自己卻注定是輸家。
最壞的情況是:
黃舉天任由李德裕行事,待發難結束,仇士良定會想儘辦法——不,是輕而易舉地對他施展報複。
即便是往好的方麵設想,就算李德裕有心保他,甚至還在日後對他加以提攜;
那張空白考卷,將是一個無法抹去的政治汙點,成為李黨拿捏他的有力把柄,讓他在未來的官場生涯中如履薄冰,受製於人。
因此——
黃舉天不僅要將剛正不阿的清流人設貫徹到底,更得尋得時機,當著眾人的麵,主動揭露自己的“汙點”。
目的隻有一個。
那便是贏得皇帝李炎的格外關注,為自己離開長安謀得轉機。
‘隻有先活下來,才能對造反之事從長計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