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钜子準備率眾為陽城殉義,墨家钜子繼承人問題同時也擺上議程。
選誰為钜子繼承人?經左右護法和八大掌門提議,繼承人最後落在宋國的田襄子和秦國的相裡勤兩個人身上。
墨家除了孟勝率領駐守陽城的這批核心人物比較有名之外,宋國的田襄子以闡述墨子的言論著稱。他著有兩冊著作,一冊是《墨子言解》,對墨翟的言論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另一冊是《墨儒相權》,通過比較墨家與儒家的理論,再一次論述了墨家的核心思想,並批判儒家的假仁假義,因此他也被稱為墨家的“言派”。
相裡勤,出生於秦國,但長期居住於魏國。他的著作隻有一冊《守城治國精要》,裡麵不僅詳解了守城的精要,而且詳細闡述了墨家治國的理念。他是一位墨家的實乾家,被稱為墨家的“行派”。他不僅自己設計守城器械,而且在齊國攻打韓國的時候,他帶領一批跟隨者趕到韓國,幫助韓國守住了其重要的城池平陽。儘管如此,韓王最後考慮到他不是韓國人,並沒有打算重用他,而是獎賞了相裡勤五百金。相裡勤分文未取,率墨家弟子回到魏國居住。
這一次隻有右護法徐弱、冶金門掌門和木工門掌門三人支持相裡勤,而左護法和其他掌門,以及钜子孟勝都認為田襄子是更適合人選。
他們認為墨家思想儘管也需要有大量實際行動去證實,去表達,但作為墨家核心人物的钜子,他必須更是一位思想家,用思想去影響更多的墨者,去影響社會。作為墨家這艘思想巨輪的領航者——钜子,他不僅是行動的巨人,更是思想的智者,其肩上承載的,是引領墨者前行、以智慧之光穿透迷霧、照亮社會變革之路的重任。
最後孟勝當場決定將钜子之位傳於宋國的田襄子,並派兩名忠誠且機智的墨者,攜帶密信,星夜兼程,前往宋國尋找田襄子,希望田襄子把墨家發揚光大。
之後,右護法徐弱第一個自儘,支持為陽城殉義。
看見傳信的兩名墨者的身影,在月光下拉長,並慢慢消失,孟勝隨後也自刎而亡。其他墨者全部跟隨钜子孟勝自儘。傳令的兩個墨者轉告田襄子繼任钜子後,馬上就辭行欲折返楚國陽城赴死,田襄子以剛接任的钜子身份命令兩人留下,但兩名墨者卻表示,自己有先信在前,恕難從命,隨後回到陽城君封地自殺。
钜子孟勝等一百八十三名墨者在陽城君封地集體殉難,震驚七國。一時間,墨者之信,成為當時世上“信”的代名詞。當時世間流傳,“墨信百金”,能得一個墨者之諾,勝得百金。
陽城君事件,钜子孟勝和钜子的直傳弟子全部犧牲,墨家的核心人物基本損失殆儘。墨家一時沒有權威人物有如此威望籠絡下麵這批有財產、有頭腦、有思想、有技藝的墨者。於是各批墨者紛紛回國創業,從此墨家分為三派:
一派相夫氏之墨,以齊國墨者相夫氏為代表,後稱齊墨。因為嵇下學宮和諸子百家中的重要人物都彙集齊國,齊國的思想和文化最為開放。齊墨也因此在思想上對《墨子》學說闡述得最全麵、最完整,一度被認為是墨家思想的最核心代表。
第二派相裡氏之墨,以秦國墨者相裡勤為代表,後稱秦墨。參與秦國國政的秦墨,更多地把關注點投注在墨家理念的實際應用上,因此更關注秦國的製度改革和民生訴求。秦墨也充分發揚了墨家的機關術、城防術、兵器製造工藝等強項,被當時的世人認為是與國家政治離得最近的墨家。
第三派為鄧陵氏之墨,以楚國墨者鄧陵氏為代表,後稱楚墨。鄧陵氏是楚惠王的兒子,因為封地在鄧陵,所以被稱為鄧陵氏,其身份是王子,所以其整理的墨家學說也最偏離墨家本意。後因鄧陵氏長期得不到楚王重用,繼而轉向民間的社會公平與正義,楚國人因此練武成風,遊俠之風大盛。
話說多年流亡魏國,飽受欺淩與苦痛的秦獻公,回國即位後一直臥薪嘗膽,奮發圖強。這一年,因為深受孟勝等墨者集體殉義的感召,主動邀請墨者相裡勤入秦變法。
相裡勤正愁一身才華無法施展,與秦獻公一拍即合,率領一批墨者進入秦國政壇,著手變法。秦獻公非常欣賞相裡勤等墨者之才,自始至終給予相裡勤充分的信任,並加封相裡勤為大良造,以國師待遇對之。
權力因才華而尊貴,才華因權力而放光,相裡勤等墨者的才華在秦國的變法之中開始變得熠熠生輝。相裡勤製訂法律,推動變革,率領全體墨者以身作則,成為秦國官府和軍隊中的全能人才以及嚴格紀律的執行者和捍衛者。
在相裡勤等墨者的建議和推動下,秦獻公對內采取了一係列措施:
首先是廢除人殉製度,取而代之的是用木製或陶製的偶人殉葬。對奴隸製度進行變革,打擊奴隸主貴族勢力,削弱奴隸製度。此舉改善了秦國勞動力無謂的損失,對內重振了秦國國君威望,爭取了民心,對外樹立了秦國的新形象。
其次是把都城從雍城遷到櫟陽。雍城是秦國的舊都,是奴隸主集團即保守勢力的中心,櫟陽是地主集團即新興勢力的中心。因為遷都,國內兩大對立集團分居東、西,矛盾得到緩和,為變革創造了穩定的環境。同時,櫟陽是交通要道,商業發達,經濟富庶,人力與物力資源充沛,石川河流經都城北部和東部,助益於航運及其物資、人力的集結和運輸,便於及時調動全國的力量支援前線。
再次是建立商市。包括製定交易原則、規範度量衡、劃定市場位置、明確交易時間等一係列內容,稱為“初行為市”。其目的是維護市場秩序,發展和管理工商業,在流通領域征收營業稅,從而增加財政收入。“初行為市”,在法律層麵正式承認了商人具有自由民的獨立地位,允許商品自由交易,促進了商業關係和商品交換的進一步發展。
再是重新編製戶籍。按照軍隊編製,以“伍”為基本單位,將民戶加以區分,各自編戶,並載入戶籍冊,稱為“戶籍相伍”。這種戶籍製度是一種軍政合一、寓兵於農的製度。平時,同伍之人相互監督,便於治安、征收賦役;戰時,“伍”又是軍事單位,便於征兵作戰。秦獻公通過編製戶籍,牢牢地控製了每戶居民,能廣泛調動和利用全國人力資源,為之後商鞅實行耕戰強國戰略奠定了基礎。
再是通過推廣縣製等措施對行政製度進行改革。秦獻公集中地設了數縣,先後把蒲、藍田、善明氏改建為縣,然後又在櫟陽設縣。秦獻公在首都也設置縣這一級軍政合一的組織。這一方麵表明當時的首都櫟陽處於軍事爭奪的要衝,地方行政組織也必須適應戰爭的需要;同時也為秦國在全國範圍內推行縣製,以及始皇帝統一以後改為郡縣製作了充分準備。
尤其在兵器製造方麵,有相裡勤等墨者技師們相助的秦國有如神助,鍛造技藝突飛猛進。
在墨者的精巧技藝下,秦國擁有了射程能夠達到六百米的秦弩。它是一種裝有臂的弓,主要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機等部分組成。
因不需要在拉弦時同時瞄準,所以對士兵的技能要求比較低,雖然裝填時間比普通弓長一些,但是它比弓的射程更遠、殺傷力更強,而且命中率更高。強弩的射程可達六百米,床弩的射程更達一千多米。這是一種大威力的遠距離殺傷武器,殺傷力遠遠高於當時任何一種弓弩。
為與秦弩搭配,秦國還設計出了三棱弩弓箭頭。這種箭頭取消了翼麵,使射擊更加精準。箭頭的三個棱脊的長度、三個弧麵幾乎完全相同,使箭具有高度穩定性和強大的穿透力。
同時,秦國還設計出了比山東六國更長、更鋒利、更堅韌的青銅長劍。
葉狀劍身的秦劍,又細又長又尖,長度均在81~95厘米,遠遠超出戰國時期其他諸侯國的寶劍,其他諸侯國的寶劍長度一般隻在50~65厘米。
秦式銅劍不僅長,而且很鋒利,在格鬥中顯然占據優勢。對於古代的劍,有著“一寸長,一寸強”的說法,特彆是在戰場上,長劍更能發揮出巨大的威力。
墨家的到來,讓秦國開始了脫胎換骨似的變化,經濟和軍事實力大大增強,從一個邊陲小國逐漸在各諸侯國之間嶄露頭角。
秦獻公第一次感覺到了墨家的力量,對墨家尊重有加,依靠墨家全力推動秦國的迅速發展,軍事上更是唯墨家是從。
他甚至規定,秦國所有城防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的“守”必須都從墨者中甄選。另外規定,秦製城防最高長官“守”之下,還必須由墨者充任“亭尉”。由亭尉掌旗幟,各種城防士卒,包括童子及女子,都依照“青、赤、黃、白、黑”五色旗幟各守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