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休作為一個老江湖,很清楚背刺這種事情隻有零次和無數次,背叛過一次的人沒有信譽可言。
更何況孫權是背刺過好幾次的人,曹休對他很了解,所以完全不擔心孫權會跟著偽漢一路走到底。
他主持朝政之後,便力主推動跟孫權結盟。
隻要雙方結盟,長江淮河的邊防部隊便可化作機動兵力,或許能成為國家走出困境的關鍵一招。
曹休明明一直是朝廷對吳方麵的總司令,卻是首先站出來要結盟孫權的人。
這種強烈的反差讓不少人扼腕稱奇。
當然,沒有人比曹休更懂江東,而且他的提議反應出他已經放下個人恩怨,完全站到了朝廷的立場需求上來。
這是很令人欽佩的事情,所以,他的這個提議很迅速的就得到通過。
大魏朝堂派出太常邢貞持節前去拜封孫權。
邢貞也是個膽子很大有才能之人,出身河間邢氏,名門望族。
建安年間的時候,邢貞擔任中尉,就是他與衛尉程昱爭威儀最後導致程昱被罷免。
曹丕稱帝後,改奉常為太常,由邢貞擔任。
他去,既能給足孫權麵子,又不會墮了朝廷的威儀。
曹魏雖然過的慘,但曹休知道孫權也在死中求活,雙方半斤八兩。
那麼即便是自己主動去交好對方,也要儘可能掌握事情的主動權。
邢貞雖然攜帶了許多財貨和北方的特產,但整體上也算是輕裝簡行。
帶著必要的禮器和仆從很快的就渡過淮河,通報之後乘船渡過長江。
一眾江東文武對於他的到來都感到驚訝,但也有人認為這在情理之中。
畢竟季漢北伐的聲響這麼大,江東也是頗有耳聞。
雖然因為徐州的事,江東跟曹魏也是鬨得很不愉快,但是麵臨死局的時候,還是有聯手的可能的。
至少張昭、步騭這些高層官員有這樣的認識。
諸侯之間沒有永遠的敵人或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
利益需求變化,朋友和敵人也是可以互相轉化的。
孫權派中大夫趙谘接待了魏國的使者,進行了初步的交談。
趙谘博聞多識,應對辯捷,跟邢貞一番唇槍舌戰,互相探查對方的老底。
一個說對方四境戰亂不休,國困民疲,領土淪喪。
一個說對方此前先後出海,檣摧櫓折,勞民傷財。
總之,誰也沒從話頭上討到對方的便宜,也都對彼此更敬重了幾分。
邢貞畢竟是帶著達成合作的任務前來,而孫權這邊也沒想得罪曹魏,隻是想探一下對方的口風。
所以在初步接觸後沒兩天,趙谘便為孫權引薦了魏國使者。
“封吳王,加九錫,拜大將軍、領荊州牧,節督荊、揚、交三州諸軍事。”
邢貞一上來就展現了曹魏充足的誠意,甚至原來的大魏吳王曹彪為了把吳王的爵位讓出來,主動被改封為楚王。
楚王、吳王雖然都是最為尊貴的王爵,但是真要細論起來,吳王還是要高一些的。
畢竟吳國是姬姓國,而楚國最初隻是個子爵國。
誠意是有的,但是驅使的意味同樣也很明顯。
荊州牧,節督荊、揚、交三州諸軍事,顯然是想讓他去咬季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