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f/b/div劉伯溫是大正十六年落到湖北人陳友諒手裡的,那個時候他已經名動天下了,許多漢王的手下都勸他將這為青田先生收歸己用。但是陳友諒這個人剛愎自用,沒有太把劉基這人放在心上。
劉基一是自詡為大宋忠臣,二是也看這位不像是得天下的料,故意裝出一副無所事事隻會清談的書生樣子,果然沒多久就成功讓陳友諒對他不重視到心煩,派去“服侍”他的人越來越少。成功讓他趁機跑路了。
不過陳友諒說的一句話,讓劉基覺得他還有點水平,“孤若遇到的是宋世祖,自然當倒戈卸甲,以求韓、嶽之功;如天幸逢宋太祖,當謀全據大江,進圖中原,退則兩分天下。”
世祖陛下當然是獨一無二不可戰勝的,即使是對宋朝當局已經失望的劉基也這麼想。
不過當時朝廷已經無力掌握南方,陳友諒、張士誠和朱元璋打的熱火朝天,他繞了好久的路才到了浙西,連家都沒敢回沒回,直接去了好朋友宋濂家裡,正巧的是,他倆的老師,前任翰林院學生兼任太常寺卿黃溍。
老師出身不凡,乃是南宋大文豪黃庭堅的親叔黃昉的九世孫,雙井黃氏十五世孫。更是著名的原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
劉基天資聰慧,好學習,由父親啟蒙識字。閱讀速度極快,據說七行俱下。12歲考中秀才,鄉間父老皆稱其為“神童“。至二十三歲時,劉基赴大宋京城燕京參加會試,一舉考中進士,那時的主考正是黃溍,所以他雖然和宋濂、高則誠不一樣是拜在黃溍門下,但依舊可以說是文潛先生的弟子。當時黃溍就對這個青年人極為看重,再三向當時的皇帝宋憲宗和宰相張養浩推薦,稱此人是“學貫天人,資兼文武;其氣剛正,其才宏博。”認為這是一位不世出的大才,必須好好用。
但劉基的不幸在於一代宰輔張養浩因為年老當年就去世,隨之被稱為“小世祖”的憲宗皇帝也龍馭賓天,老師黃溍受到排擠,不就就辭官歸鄉。
十年的“泰定之治”如同浮雲一般與明君賢臣一起消失,本就已經出了大問題的天下越發混亂起來,土地兼並、流民滿地,海商彙集財富甚至超過國庫。但劉基那時候還年輕,遠沒有對那個生他養他的大宋朝失望,一年後他被授官江西高安縣縣令。在任職期間,他勤於職守,執法嚴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績。
他因為早年學習原學,深信“實踐出真知”,經常微服出入鄉間,發現高安縣一些豪紳地主勾結貪官汙吏,無法無天,騙人錢財,奪人妻女,殺人害命無惡不作。一縣之內都這樣無法無天,這天下要是能好就怪了。劉基義憤填膺,決心為民除害。經過明察暗訪,掌握了真憑實據後,對幾個劣跡昭著的豪強惡霸上奏朝廷請求嚴懲,並對縣衙內貪贓枉法的官吏也進行了整治,高安縣的社會風氣很快就有了好轉。劉基剛正不阿,一身正氣贏得了百姓的讚譽。
但所謂腐爛肯定不止是隻在地方上,當今的朝廷再也沒有了張浚胡寅那樣的禦史中丞,哪怕是李光那樣的禦史。前來調差的人一開始聽說劉基是名門子弟還想拉他下水,可劉基豈會同流合汙,最後居然變成了他“欺壓良民”,要不是老師替他奔走,說不得還要罷官流放。
年輕的劉基哪裡受得了這樣的氣,當即辭職回家讀書去了。不過後來因為生計問題劉基接受好友歐陽蘇的邀請,與歐陽蘇一同來到丹徒,在距歐陽蘇家附近的蛟溪書屋住下,過了一段半隱居的生活。以教授村裡中的子弟讀書來維持生活,偶爾和月忽難、陶凱等好友時相往還。
大正十二年,宋帝和都省副相張起岩起用他為兩浙路製置使,主要任務是幫助當地政府平定浙東一帶的盜賊,特彆以方國珍為對象。蒙古出身的樞密副使鐵脫脫欲招安方國珍,劉基認為方氏兄弟為首犯,不誅無以懲後。但是這個世道金錢比見識更加重要,最終方國珍重賂官府,順利被招安,並授以官職,反而譴責劉基擅威福。劉基一怒之下第二次辭官還裡,以表對朝廷**昏聵之不滿。
為此,他還和好友宋濂通信中寫道“聖君出、名臣現,靖康、建炎一線之隔,兩朝君臣相距何止千裡?”就差罵燕京城一群昏君佞臣了。
但到目前為止,他還隻是打算歸隱鄉野,如同自己的蒙師處州名士鄭複初一樣教書著文為生,期待後世說不定再能出一個世祖皇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