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核聚變反應堆的小型化,在理論上來說並不是什麼做不到的技術。
早在2010年的時候,米國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就曾宣布自己要做小型化可控核聚變反應堆,並將其安裝在航天飛機、戰鬥機、航空母艦等設備上。
難度很高,但並不是沒有希望。
甚至早在2015年的時候,在穀歌公司舉辦的一次論壇上洛克公司透露了自己已經製造出來了一點五米直徑的微型可控核聚變反應堆。
當然,這隻是個樣品,目前還沒有任何的試驗結果,甚至連一個完整的物理模型都沒有,公布的資料也都是一些沒有任何實用價值的設計圖。
但從這一條新聞上,也能夠看出來可控核聚變的小型化在理論上並不是什麼不可能實現的技術。
隻是理論可行,不代表實踐也可行。
如果洛馬公司真像表現的那麼強,也不至於到現在都沒拿出一點階段性的成果了。
不過對於徐川來說,洛馬公司不行,不代表他不行。
可控核聚變技術實現的主要關鍵在於聚變三乘積參數,即燃料的離子溫度、等離子體密度和能量約束時間,三者缺一不可。
而這三者,嚴格意義上來說,都和可控核聚變反應堆的外場約束線圈有關係。
外圈超導線圈提供的約束磁場越強,等離子體的密度就能越多進行壓縮,從而形成更多的原子核碰撞,進而產生聚變,再提升反應堆腔室中的溫度。
這是可控核聚變技術的核心之一。
而華星聚變裝置,雖然因為生產問題暫時還沒有應用上臨界磁場更高的改進型超導體,但它本身的外場約束線圈使用就是高溫銅碳銀複合超導材料。
這是之前普朗克等離子體研究所和徐川交易過去的,約束磁場並不弱。
以這個為基礎,進行等離子體湍流的密度提升實驗,理論上來說,是可以推算出改進型超導體材料優化外場線圈後能將聚變堆到底做多小的。
這也是這次啟動華星聚變裝置進行實驗的主要目的之一。
總控製室中,各工作小組按部就班的進行著自己的工作。
半個小時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而控製屏上,一項項的運行數據趨於穩定。
反應堆腔室中,溫度已經抵達了六千萬度的氦三與氫氣模擬原料平穩的運行中,超算中心運行的等離子體湍流數控模型實時的控製著外場線圈對內部高溫等離子體進行約束。
站在總控製台前,能源研究所的總負責人梁曲看了一眼屏幕上的數據,目光又落在了一旁的徐川身上,見他沒有任何的表示後,深吸了口氣,沉穩的開口道:
【各小組請注意,開始進行等離子體湍流進行高密度壓縮實驗,進行測試最小化的高密度等離子體虹膜大小極限!】
【收到!】
【收到!】
【.】
一項項的彙報聲迅速在總控製室中響起,徐川沒有太在意,目光落在了實時記錄數據的顯示屏上。
伴隨著時間的流逝與crf加熱天線的功率降低,反應堆腔室內的溫度開始持續掉落。
對於等離子體湍流進行高密度壓縮實驗來說,溫度越高,實驗越難進行。
第一次的壓縮實驗,將腔室中的溫度維持在三千萬度就足夠了。
而且溫度越高,萬一實驗出現意外,等離子體爆發造成的破壞也就越大,所以實驗溫度不需要高。
伴隨著溫度的穩定,被束縛在磁場中的氦三與氫模擬等離子體如同一層薄如蟬翼的淡藍色極光,在反應室內安靜地流淌著。
而隨著外場線圈的微調,原本穩定的約數磁場迅速展開了新一輪的變化。
如果有人能夠用肉眼直視反應堆腔室中的場景,就能看到那一層薄如蟬翼的淡藍色極光,正在伴隨著外場線圈的調整而進行壓縮。
而每壓縮一分,那淡藍色極光顏色便濃鬱一分。
這是隨著等離子體壓縮的進行,其原子碰撞率和溫度亦進一步的提升而反饋出來的表象。
【報告,原子碰撞率已抵達預期臨界點的百分之七十五!】
伴隨著時間的一點點流逝,在眾人緊張而又期待的神色中,一道彙報聲在總控製室中響起。
聽到聲音,梁曲迅速做出了反應,指揮著工作人員對聚變設備進行了調整,徐川亦跟著抬頭看向了監控數據的大屏幕。
上麵記錄著華星聚變裝置的實時數據,從數據來看,高溫等離子體的壓縮,快要到極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