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id="tet_c"前田利益與明智光秀的分歧,義銀是心知肚明。
前田利益是主戰派,當然希望再接再厲,一舉乾翻織田家。明智光秀是主和派,希望儘快與織田家恢複和睦。
義銀心裡傾向於明智光秀,前田利益很清楚,借此大勝說話,也是希望義銀能夠改弦易轍。
隻可惜,義銀不為所動,依然支持明智光秀,前田利益注定要失望,原因有二。
其一,織田信長雖然敗了一場,但背靠濃尾平原的織田家深厚底蘊,實力依舊是冠絕天下。
打敗織田家一次,已經讓斯波家付出了太大代價,一想起此戰燒掉了兩百萬石軍費,戰後還要恩賞許多斯波編製,義銀就頭疼不已。
這僅僅隻是經濟賬,軍事上也不容樂觀。
如果義銀堅持打下去,把織田信長往絕路上逼,也許就是逼得狗急跳牆,兩敗俱傷,讓其他人漁翁得利的結果。
況且,義銀的底子還是太薄,斯波家幾乎沒有譜代,打下再多土地,也找不到自己人去占據消化,最後平白便宜了外人。
打掉了織田家,原有的土地上再崛起幾個新的武家大名,這對斯波家而言又有什麼區彆?
所以,義銀對打下新領的**一直不強,反而喜歡用自己的身體誘惑部下拉攏盟友,以待用子嗣血脈消化地方。
綜上所述,斯波家打垮織田家的收益遠遠低於風險,義銀自然不願意繼續打下去。
其二,織田信長在政治上,對義銀還有非常重要的用處,那就是徹底瓦解足利幕府的大義名分。
足利義昭雖然是個無權的廢物,幕府也已經是個搖搖欲墜的爛攤子,但這最後一步推倒的事,不能由義銀來做。
因為義銀是足利一門,又是仁義人設,如今還披上了現世神的聖潔外衣。
不管怎麼想,他都不可能沾上推翻幕府的因果,那對他來說是政治上的巨大汙點,甚至會影響到未來斯波天下的穩固。
就像是李世民在玄武門殺兄弑弟,奪取了唐朝皇位,自此之後,唐朝的皇位更迭,始終朦朧在流血政變的陰影之下。
義銀標榜仁義道德,他身為足利一門就不能犯上作亂,身為現世神更不能表現對世俗權力的貪欲。
天下大權可以是天下武家主動送給義銀的,但絕對不能是義銀巧取豪奪而來。
可是灰塵不掃,就不會自動消失。權力誰都喜歡呀,不到萬般無奈,誰願意放棄手中的權力?
足利義昭不會自己滾蛋,足利幕府不會自己垮台,總要有人去當這個政治惡人,掀翻足利天下,織田信長就是最好的人選。
足利義昭自詡河內源氏嫡流,乃是正統足利將軍。
而織田信長卻號稱平氏長者,等於是接過了源平合戰的大旗,再次威脅到河內源氏嫡流作為武家棟梁,統禦天下武家的政治合法性。
織田信長不甘人下,妄圖自立織田公儀,要剝奪河內源氏嫡流駕馭姬武士的大義名分,這是一個無法妥協無法退讓的政治死結。
如果說,斯波義銀還可以男兒之身,與織田信長達成苟合,在政治上形成源平合流的新政治生態。
那麼,足利義昭與織田信長兩人之間,就一個人能夠笑到最後。
要麼是足利義昭放棄足利將軍的威儀,足利幕府轟然倒塌。
要麼就是織田信長放棄織田公儀的幻想,重新向足利幕府臣服。
這兩人之間,再沒有第三條路可走。
就因為織田信長有足夠的實力讓足利義昭滾蛋,也有足夠的政治訴求讓足利幕府消失在曆史長河。
所以,織田信長可以成為最好用的白手套,能幫斯波家完成華麗轉身,奪取天下的最重要一環。
明智光秀因此對織田信長青睞有加,甚至搞出源平合流這等拉皮條的政治買賣,用來忽悠織田信長動手。
這次斯波織田之戰,其實是一個政治意外。
要不是義銀衝冠一怒為女兒,可能斯波家還會繼續搞光養晦,坐等織田信長掀翻足利幕府。
但現在,韜光養晦已經不現實了。
斯波義銀顯聖擊敗織田信長,之後政治地位會進一步加強。他這塊武家義理的貞節牌坊,很可能再次幫足利幕府續命,這就尷尬了。
這時候,斯波家更需要對織田家手下留情,不能讓織田信長被徹底打垮。
打垮了織田信長,誰還有實力有訴求,能幫義銀清清白白得弄垮足利幕府,讓足利義昭滾蛋?
織田信長這個白手套可遇不可求,這才是戰事再凶險,明智光秀也要始終堅持與織田家恢複和睦的最重要原因,義銀心裡明白得很。
所以不管前田利益如何爭取,義銀都不會乘勝追擊,反而要開始考慮怎麼說服各方勢力,順利完成戰後談判的問題。
———
織田軍主動撤出餘吳主戰場,斯波軍也漸漸脫離接觸,保持距離,目送織田軍向南撤回木之本。
最後,斯波軍占據了東野山,岩崎山等山道關隘,打開通往北近江平原的通道,對南虎視眈眈。
而此時的義銀,已經回到行市山的本陣營地,收拾戰後事宜。
說來怪異,就在織田軍撤出戰場之後,連綿不絕的暴雨立即停了下來。天上的藍天烈日依舊如初,讓地上的將士難以置信。
要不是身上的濕衣,地上的泥濘還在,大家甚至懷疑,這場暴雨是否真實存在過。
也因此,諸姬看向義銀的目光越發敬畏。
如果說,之前明智光秀聯合真言宗,天台宗,一向宗為義銀的成神造勢,隻是愚弄中下層的手段。
那麼到了此時,連上層的高階武家都開始變得疑神疑鬼,對義銀的現世神身份也信了幾分。
戰無不勝的斯波義銀,再次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延續了自己的不敗傳說,甚至披上了神跡的外衣,真是可喜可賀。
當夜,行市山。
義銀的本陣燈火通明,奮戰一天的姬武士們依然神采奕奕,在他座前爭論不休。
前田利益為首的主戰派慷慨陳詞,懇請南下追擊織田軍,獲取更大戰果。
蜷川親世與畠山高政這些幕府派推波助瀾,三好義繼與鈴木重秀這些外臣派也表示支持。
在一波三折獲取勝利之後,諸姬對義銀的信心甚至比戰前更足。
這時候,不管諸姬是真心支持,還是假意附和,主戰總比主和的立場穩。最後不論結果如何,在政治上都不算犯錯,何樂而不為。
義銀總不能因為諸姬堅決支持自己與織田家作戰,就覺得諸姬心懷鬼胎,政治立場不堅定吧?
喊打喊殺未必是真的想打,隻是老油條們立於不敗之地的政治選擇罷了。
而旗幟鮮明主張議和的人,大概就隻剩下明智光秀和她的死黨細川藤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