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鄭板橋本名鄭燮,字克柔,號板橋。
很多人以為鄭板橋是他的名字,其實不然,他的名字是出自《尚書·洪範》篇中“燮友克柔”。
其詩書畫皆精,又稱“三絕”。
畫蘭、草、竹、石可稱一代大家。
書法以隸、楷、行三體相參,彆成一格,又有《板橋體》之美譽。
鄭板橋的一生充滿坎坷,鄭家本是書香門第,但鄭板橋出生時家道已算中落。
三歲時生母去世,由養母費氏撫養,費氏是鄭板橋祖母的侍女對鄭板橋比自己親生兒子還要好,哪怕身上隻有一文錢也要給鄭板橋買一個餅吃。
後來養母的兒子做了官要接她老人家去享福,費氏堅持不去,依然選擇照顧鄭板橋與其祖母,鄭板橋作詩感慨,“食祿千萬鐘,不如餅在手。”
後來父親續弦,繼母郝氏對他也視若己出,隻是在鄭板橋十四歲時繼母也去世了。
鄭板橋後來傷心作詩“無端涕泗橫欄乾,思我後母心悲酸。十載持家足辛苦,使我不複憂饑寒。”
鄭板橋二十歲時就考中了秀才,後來卻是運氣不好,一直以賣畫為生,直到雍正十年差不多四十歲時方才考中舉人,此時終於算是有了讀書人該有的名氣與地位。
之後在乾隆元年考中進士,開始兩任縣令生涯,在花甲之年時辭官不做,繼續以賣畫為生,直至去世,終年七十三歲。
關於鄭板橋的軼事典故很多,單單鄭板橋審案之類的估計就有近百種,除了他的才華橫溢兩袖清風外,很多都與他的“怪”脾氣與大智慧有關。
而錢老這枚青田燈光凍印章背麵的詩就跟他的“怪”脾氣有關係,更是有記載的真事,也就是鄭板橋晚年賣畫明碼標價的《板橋潤格》。
鄭板橋不是古代第一個賣畫的,但卻是有記載中第一個名人賣畫堅持明碼標價的。
古代書畫名家很多是職業畫家都是以賣畫為生,比如宋代許道寧,明代“浙派繪畫”開山鼻祖戴進,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寅,清初著名畫家惲壽平等都賣過畫。
八怪中的金農,黃慎,李鱓,羅聘等也有過賣畫為生的經曆。
在古代,字畫名家賣畫收點潤筆費很正常,畢竟作畫是很耗費體力與時間的。
隻是說到怎麼收錢卻是很有講頭,其中絕大部分都是讓買家自己看著給,基本上沒有自己要的,以免過多沾染銅臭之氣被其他文人嘲諷。
古代文人賣幅畫也是繁瑣的很。
除了落魄到必須去街上擺攤的,但凡有點名氣的畫家都有自己的規矩,一般來說須對方先寫拜帖登門求見,然後二人喝茶交談,通過來回對話再確定這樁生意是否成交。
買畫的往往還需要說些恭維的話,比如先生您才高八鬥,繪事之道堪比荊關董巨,直追顧陸,隱隱與畫聖比肩等等。
碰到畫家脾氣大的往往還得通過中間人介紹才能登門,自己直接去非常可能吃到閉門羹。
畫家看似站在有利的位置,咋一看更像是賣方市場,其實不然。
因為畫家他為了名聲不好要錢啊,直接張口要錢顯得有辱斯文丟了讀書人的體麵。
很多時候被一頓馬屁拍的下不來台,白給對方畫一幅。
或者對方拎了幾盒糕點土特產之類的登門一頓恭維,往往也能換一副好畫回去,算是吃虧的很。
鄭板橋則是不然,為了不與那些白拿畫不給錢的,或者來求畫送點不值錢小禮物的廢話,直接將一張鄭氏字畫價目表掛了出來。
這張價目表叫做《板橋潤格》“大幅六兩,中幅四兩,小幅二兩,條幅對聯一兩,扇子鬥方五錢。”
下麵還詳細解釋了為什麼要這麼做,“凡送禮物食物,總不如白銀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
“送現銀則心中喜樂,書畫皆佳。
“禮物既屬糾纏,賒欠尤為賴賬。年老體倦,亦不能陪諸君作無益語言也。”
大白話就是你們這些求畫的,送些禮物食物者真的很沒意思,你把錢給我,我什麼買不來?
你給銀子我才是真正的高興開心,我一開心狀態就好,不管是字畫還是書法,出來的作品質量才有絕對的保證。
你送我禮物我以後還得跟你糾纏,說不得還得回送。
不回送,你可能還得說我不懂禮尚往來沒禮貌。
那些賒賬賴賬的更是無恥,欠著欠著人就沒影了,我年老體衰哪有功夫陪你說廢話?
所以想要畫?給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