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id="tet_c"雖然詢問大家的意見,但郭康自己都覺得是不是想太多了。王大喇嘛帶他來這邊,大概就是認準了他可以說服這裡的幾人,為計劃正式獲得認可鋪平道路。
這個構思有點出人意料,但並不是不可行。雖然看脫歡和太後等人的表現,好像這是個“奇計”,但實際上,它的思路很簡單樸實,而且也經常被人使用,不算多新鮮的想法。
之所以顯得稀奇,無非是因為大家思路受限,想不到十字軍就地加入吉哈德這招而已。
所以,雖然脫歡等人都在可勁吹捧他,但郭康本人倒是一直保持著謙虛冷靜的心態。他覺得自己的水平,和曆史上那些真正值得學習的謀略,還差得遠。
當然,話說回來,謀略也得看對手才行。
比如現在流行的三國話本,已經頗具雛形,裡頭就有諸葛亮擺空城計嚇唬司馬懿的段落。但要是法國人去攻打諸葛亮,那這個方法估計就沒什麼用了。而諸葛亮當然也不會用這個招數的。
所以,與其說某個計謀很出彩,不如說使用者才是最厲害的——能揣摩出各方的心態,找準他們最關心的地方,然後針對性地進行布置,這才是計謀成功的原因。
畢竟,人類能玩的套路,可能翻來覆去就這麼多。各個文明之間,差彆也不見得多大。有人用起來是奇謀,有人用起來像是搞笑的。其中的差距,大概就在這裡了。
不過,這次畢竟是個很簡單的情況,郭康自己還是能應付的。
“目前,這還隻是個初步計劃,後麵還有不少問題需要和大家討論。”郭康提醒他們:“前天義父說,大汗和多瑙河軍團這幾天應該就回來了,到時候按流程,要開一次全體元老的會議,來決定這些安排。如果大家認為計劃可行,我們就得提前準備好報告,把這些細節都先敲定了。”
王大喇嘛和太後都點了點頭。
紫帳汗國的決策方式,相比法國、神羅和奧斯曼,其實更像威尼斯。特彆關鍵的事務,在決策前,會由汗廷最高的“十三人會議”進行評估。被認為可行的,則會在忽裡勒台大會上,由三百名元老們進行投票。當然,真正的決定,元老們一般在大會之前就談妥了。這個投票本身,象征的意義更大一些。
“十三人會議”源於當年南衙世侯們放逐瑪利亞太後,開創的號稱“十三柱國共和”的製度。雖然持續時間不是很長,但對後來也產生了很大影響。
——因為在這之前,紫帳汗國連個正規的會議程序都沒有。所謂決策,其實就是大汗伯顏帖木兒、宰相郭蓋或者太師也先不花等有威望的人,召集大家開個會。首領們坐在一起,聊個幾句,大體把事情定下來,就算完成了。
因此,當時甚至出現過邊喝酒邊決策,結果文書也喝多了,導致計劃細節不明的情況。
而當年,為了讓裁撤部落、設立萬戶的決策在大會上通過,先汗伯顏帖木兒不惜親自在會場上和草原親戚們打架。一連摔翻了三個汗王,才迫使部落頭人們接受這個提案。
跟這種摔跤決策法相比,柱國們通過正式會議流程和記錄明確的投票進行決策,已經是非常大的進步了。
後來,因為實力最強的柱國李應麟,被海倫娜太後在政治鬥爭中擊敗,柱國共和製度也隨之瓦解。不過,為了安撫在這個過程中配合自己的郭蓋等人,太後也沒有直接解散十三人會議,而是提議對它進行調整,把前後的流程和各個附屬機構確定下來。
之前,十三人會議全部是南衙世侯組成的,想想都知道不可能長期持續,隻是南北戰爭之後,他們的優勢一時無人可比,由此產生的暫時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