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統治一個國家,卻不準其他勢力參與決策,是肯定不行的。汗國元老郭蓋等人,對此也很明白。因此,這個改組提議得到了他們的支持,得以通過。
新的製度下,南衙世侯的固定席位從十三人減少到五人。兩名共治的巴塞琉斯占兩席,北衙萬戶們占三席,教會代表占一席,尚書省官員占一席,**官占一席。除了把大汗也拉進來,平衡各個勢力,也給了其他機構發言權。
雖然希臘人總覺得這個數字不太吉利,不過大家已經形成習慣了,也懶得再改了。
海倫娜太後很擅長這些在規則內拉攏盟友、孤立敵人之類的操作,通過不斷的利益交換,基本上能保證自己一直在會議中取得優勢。但她的基本權力,是來源於作為大汗監護人持有的那兩份話語權,所以約翰八世親政之後,很可能通過替換共治者,把她徹底逐出最高權力層。因此,太後的反應才會如此激烈。
再之後,巴西爾三世在重臣們的擁護下,驅逐了太後,掌握了權力。隨著他不斷獲得軍功和權威,也開始著手對製度繼續進行調整。
到這個時候,紫帳汗國的行政機構已經比較完善。而經過三四代人的傳承,一些世侯家族已經走向了衰落甚至瓦解。
當行省、軍區的調整完成之後,世侯們已經不再擁有嚴格意義上的領地,大汗自己直轄的農牧區也被拆分成了軍府。無論是南衙世侯,還是北衙的萬戶,都開始更多地作為官員存在,而不是原先那種領主和部落頭人。
在這種情況下,巴西爾再次對席位做了調整,按照職務來授予席位。兩名巴塞琉斯和一名教會代表,沒有進行改動,其他職務則進行了大幅調整。
汗國中央,一直在模仿塞裡斯,設立六部對國家進行管理,並按照東羅馬習慣,對名稱和管轄範圍進行了一些改動。
由於早年就留下的習慣,紫帳朝廷下沒有吏部,而是由宰相府直接管理日常事務,由忽裡勒台元老會議批準和任命官員。“羅馬宰相”本人,也是這十三人中的一員。
而另外五個大部的首領,也就是財戶尚書、禮部尚書、軍務尚書、**官和水部尚書,雖然平時在丞相之下,但也一人占一個席位。
此外,軍務尚書隻負責平日裡的征兵、訓練、補給等軍政工作。戰時指揮,是將領們的工作。這些將領們的頂頭上司,或者說在朝廷裡的代表,分彆是南衙元帥和北衙元帥。這兩人再加上海軍大公,同樣各占一個席位。
最後一個席位,則是靈活的。按照約定,擺賽汗每六年會選擇一名高官,授予他這個位置。大部分時候,是授予郵驛尚書或者宮廷總管,有時候還會特彆留給其他官員,或者重要地區的行省總督。
比如安條克那邊,剛收複的時候,擔任總督的李化文就意外被巴西爾選入了十三人議會。但後來,六年沒到,他就升了官,調回大都,結果反而被從議會裡踢出去了……
這樣的用意,大概是為了留出餘地,協調各個勢力之間的平衡。從結果看,應該也有鼓勵其他部門積極工作的作用吧。
現在的“第十三人”,就是郭康的義父。這個任命的原因,是宰相王衡、南衙元帥張公亮等人,都跟著大汗出征了。
郭達烏斯正好剛剛卸任兵部的職務,按理該退出議會,等待下一次任命,但大家又急著需要有個人來管事。於是,索性趁他還掛著戰帥榮譽頭銜,就臨時授予了一個席位。
而對於郭康來說,理論上,能說服這十三人裡的七個,他的計劃就有實現的可能性了。
本章完(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