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郭破奴直接應了下來:“不過這工作,能乾多久啊?”
“成功的話,乾個幾百年都行。”郭康笑道。
“啊?”郭破奴很是意外:“你對它還挺有信心啊。”
“當然。”郭康說:“這不止是給你,也是給羅馬的眾多婦人找工作。目前為止,已經是我能找到的最好的了。這是個可以和參軍、耕田、做工、做官一樣,當做‘職業’的工作。”
“這樣啊……”郭破奴半懂不懂。
“放心好了。”郭康安慰道。
對於這件事,他倒是很有信心。因為這工作不但效率和收入高,生命力也非常頑強。所以持續使用的時間不會短,撐到完全工業化,都沒有問題。
而且,紫帳汗國其實也可以考慮,從海外獲取棉花了。今後的對外擴張,和國內的婦女參與生產,是可以相輔相成的,完全能夠起到相互助推的作用。
曆史上,清朝的棉花就大量依賴進口。簡單的數據對比,就能看出來。
由於本土不適合種植棉花,英國的棉花原料就是基本都依賴進口。到1801年,已經達到每年600萬磅。不過這其中,大部分是來自美國。而另一個大產區,也就是印度的棉花,主要是出口清朝的。
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廣東海關平均每年,就要從印度進口棉花約700萬斤(約3600萬磅)。到了1831-1833年,每年進口的印度棉花總量,上升到4300萬斤(700多萬磅)。有段時間,印度到廣東的棉花貿易量,甚至一度已經超過了英美棉花貿易量。隻不過美國的棉花種植……大概是有種族天賦吧。所以最後才反超了印度。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由於海關管製被迫放鬆,一些機製棉紗銷往中國,提供了廉價的替代品,壓低了棉布的成本。江南地區一些從事紡紗的女工,也開始轉向織布,使得行業進一步發展,進口棉布也遭到了打擊。
184-18年的10年間,英國出口給中國的棉紗,由60萬鎊上升到90萬鎊,增幅不到10%,而進口英國棉布則由310萬匹下降到了00萬匹,減少30%
由於技術提高和原料充足,江南婦女的工作更加職業化。到1860年,織婦每年從事紡織工作的平均時間,已經增長到了6天——同樣對比後世,在公社和大躍進時期,農村婦女參加農田勞動,一年工作時間是約0天。
從這個時間就能看出來,“職業化”的發展程度。
太平天國之後,由於江南地區遭到反複屠殺,紡織業受到了打擊。但直到1880~1890年代,依然有很強的生命力。這時候的高端布料還在出口英國,民間紡織也依然在進行。
19世紀末,常熟農村織婦每年平均紡織時間依然有168天;0世紀初,江南農村織婦平均工作時間達到每年180天;在比較繁華的上海近郊,依然能達到每年00天。
所以,在古代環境下,其實根本不需要考慮是不是會碰到上限。這還早著呢……
本章完(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