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羅馬人而言,這種事情是很好理解的。
如果單純從經濟方麵考慮,那根本不會有後世的羅馬時代。因為如果隻考慮經濟收益的預期,那麼連布匿戰爭都打不起來。
要知道,當年,羅馬人根本沒什麼稱霸地中海的野心。
那時候,西地中海的霸主還是迦太基。羅馬反而一直奉行保守的外交政策,避免和迦太基發生衝突。
原因也很簡單:當時的貿易秩序,和各種海上航線,都是人家迦太基經營起來的。而羅馬人在這個體係裡,其實日子過得很賺。
作為一個陸上大國,羅馬是當時西地中海最重要的出口者之一。因為在這個貿易體係中,處於“生產者”的地位,所以受益頗多。
羅馬不但積極參與迦太基的商業往來,還是迦太基的債主——由於羅馬是個大出口國,所以迦太基雖然富裕,但它其實是欠羅馬錢的。在雙方矛盾爆發之前,迦太基還欠著羅馬1500塔蘭特的債務。
這在當時已經算是一筆巨款了。後來第一次布匿戰爭,迦太基的總賠款,也就3200塔蘭特,還是分期還的。
由於手持迦太基的巨額債務,還在不斷從貿易中獲利,因此,羅馬很需要迦太基維持的西地中海商業秩序,更希望與迦太基合作,維持西地中海的貿易。它不但不想和迦太基開戰,還很希望迦太基能繼續穩定下去。以至於迦太基那邊出現動亂時,羅馬人比他們都急。
迦太基的軍隊由大量雇傭兵構成,但為了省錢,對於這些士兵,一直是用完就丟的態度。因此,戰後經常出現老兵造反的現象。而迦太基就隻能再拉軍隊,進行鎮壓。
這種事情,在迦太基曆史上經常發生。連當時迦太基的第一名將、漢尼拔的老爹哈米爾卡,都是因為果斷鎮壓自己的老部下,而出名的。
在雙方徹底鬨翻之前,迦太基出現雇傭兵暴亂時,羅馬就立刻下達禁令,阻止意大利人去給這些雇傭兵提供支援。另外,為了防止迦太基兵力不足打不過,羅馬還特意自己掏腰包,替意大利地區所有的迦太基奴隸贖身,把他們放回國,給迦太基補充人力。
波裡比阿記錄道,羅馬人對迦太基所有的要求,都做了慷慨回應。儘管可能有吹噓自己祖國的部分,但整體來說,羅馬為迦太基考慮的,已經非常貼心了。
這時候的羅馬,還在安心於經營自家。也沒看出有什麼冒險和擴張精神,隻是安於在現有秩序下過日子而已。
當然,按後世史學家的觀點,羅馬人的外交舉措確實真誠,但還是相對簡單幼稚,也稱不上英明。
直到“撒丁島事件”爆發,羅馬的態度才發生轉變。因為這個島嶼位置很重要,就在羅馬家門口,控製這裡,可以控製整個第勒尼安海的航道。
海盜和迦太基海軍,都以此為基地,威脅羅馬的航線。實在沒法對此繼續無視,羅馬才開始把視線投向海洋。而隨著羅馬軍隊準備對周圍一係列島嶼動手,與迦太基的矛盾才開始漸漸不可避免。
而直到第一次布匿戰爭勝利,羅馬人才徹底明白過來,自己其實不用斤斤計較於那點債務和貿易收入:假如用金錢衡量,這區區小數目,又何以與摧毀迦太基所帶來的巨大利益相提並論呢?
所以,與迦太基的戰爭才如此重要,因為這個時候,羅馬人才完成了心態上的轉變,為後世那個輝煌的龐大帝國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也是因此,說迦太基必須毀滅,其實沒錯。因為不毀滅它,估計也就沒有後世的羅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