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他從沒穿過這樣的鎧甲,臨行前大帥還專門叮囑他,告訴他如果需要快速奔走、甲裙影響行動,可以把它卷上來,內部大腿那個位置有幾條彩帶,可以卷甲係起。
不過劉承宗也告訴他了,這套棉甲內部的鐵葉較少,主要是提供保暖,在防禦方麵僅能護住要害,作戰時還是要小心一些。
這對小其加來說已經足夠了,雖然沒有甲葉的地方對兵器防護不如鎖甲,但這套盔甲穿起來更舒服。
他回首向河穀望去,留駐營地的部隊動作很快,三道正在挖掘的壕溝,已經勾勒出河穀陣地的雛形。
劉承宗提著杆三眼銃,跟士兵一同在陣前埋首掘壕。
他手上這杆三眼銃,是黃勝宵在囊謙時的傑作。
獅子軍一直有很多三眼銃,但真正大量裝備這種兵器的隻有塘騎。
因為塘騎一般不和其他部隊配合作戰,射程遠近對他們來說不重要,單打獨鬥時多個管子,就能多一分活下來的希望。
但黃勝宵在囊謙不僅僅造了鳥銃,還做了一大批三眼銃。
這主要是受知府衙門楊鼎瑞的委托,讓他為七縣鄉官製作一批兵器。
黃勝宵琢磨七縣三千多名鄉官需要使用兵器的場景,他們可能會麵對低水平組織、高水平技藝的強盜劫匪。
戰鬥突發性較大、距離較近、火器射擊的機會很少、精準命中的幾率很低、可能要麵對以少敵多的狀態。
什麼兵器能滿足這種需要?三眼銃。
聲音大能吸引援軍,容錯率高,噴一下就走能有效拒敵,跑開搬救兵是非常明智的策略。
正趕上囊謙製造農具的大潮,黃勝宵順便還複古了一把,用上了銃鍬、銃鎬這種萬曆年間的老東西。
劉承宗此時提在手上的三眼銃,就是一杆銃鍬。
其實就是在三眼銃的另一頭裝上鐵鍬,既有高於農民起義軍的遠程射擊能力、又有不亞於農民起義軍的近戰能力,還能甩開膀子來一場酣暢淋漓的土工作業。
乾到興起,劉承宗乾脆把三眼銃卸了下來,隻提鐵鍬乾起活兒來。
彆看他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土工作業這種軍隊必修的技術反而不太行,也就比康寧農奴稍強一點,還不是強在技術,而是體力和力氣比人家大。
他在魚河堡整天練的都是隊列和個人技藝,賀人龍為避免士兵嘩變和累死,基本上沒安排過土工、拉練這種消耗體力較大的訓練。
想提升軍隊戰鬥力很難,但降起來非常容易。
在挖掘壕溝的效率上,劉承宗基本上等於吉祥物;但在吉祥物的效率上,劉承宗是最厲害的那個。
他們這可不缺吉祥物,除了負責防務的部隊,各級將校都在埋頭苦乾,士兵們同甘共苦,康寧府的貴族們也加入其間,那幫人的效率其實還不如劉獅子呢。
但劉承宗看重的不是效率。(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