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各位光臨熹子影視年年度巨獻《十三》的點映現場,我是熹子影視的ceo孫海平……”
一番簡單的自我介紹後,孫海平繼續說道:“《十三》是一部很有趣的電影,它改編於真實的曆史,其中富含的意義值得我們學習。”
“這人誰啊看起來很有藝術家的派頭!”
“我知道他,是董熹的左膀右臂,從《馭風少年》時期就擔任著董熹電影的製片人。”
“董熹去哪了”
孫海平在舞台上說著,一點也不影響台下觀眾小聲的討論。
這些年他專注於公司內部的工作,名氣早不如對外的韓彬那麼響亮。
不過多年的上位者經驗,也慢慢的改變了他的氣質,就連曾經猥瑣窮酸的造型,現在也會被認為是不羈的藝術家。
孫海平對於舞台下的議論充耳不聞,他知道今天自己不是主角,在簡單的陳述結尾後,正式宣布點映開始。
影廳暗了下來,《十三》正式開始。
“滴答滴答~”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大銀幕上還是一片漆黑,觀眾耳邊先響起雨滴的聲音。
先進的音響設備,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這也是在電影院看戲的優勢之一。
雨聲漸漸的消失,隨即而來的是壓抑著的,不安的喘息聲,黑暗中亮起一絲淡淡的光。
那是一名士兵的瞳孔倒映出的景象……
《十三》開篇的夜襲絕對算得上是重頭戲,也是董熹炫技的地方。
雨聲、嘶吼聲、馬嘯聲、腳步聲、兵戈交融甚至火焰燃燒的聲音,堆積在一起卻層次分明,一步步讓觀眾的腎上腺素飆升。
僅僅是開場分鐘,影評人“火烈鳥”就覺得起了一身的雞皮疙瘩。
他有種強烈的預感,《十三》並不是《臥虎藏龍》那種武俠電影,也不是《英雄》那種偽武俠。
它是實實在在的古裝戰爭史詩!
果然隨著劇情的推進,電影所透露出的東西也肯定了“火烈鳥”的想法。
沒有飛來飛去的武打動作,也沒有男女纏綿的愛情,剩下的就是鬥智鬥勇的戰場廝殺。
漢軍與匈奴,以疏勒城為中心,展開激烈的爭奪。
兩軍對壘,死傷是家常便飯,但董熹卻將這種死亡拍出了濃濃的cult風格。
比如前腳才將死去的戰友用石塊埋上,後腳在敵人攻城時,就將這些石塊砸下去……
或許在其他人眼裡,這就是董熹給電影增加的一些搞笑的橋段。
但“火烈鳥”確認為,這是董熹的隱喻,表示士兵就算戰死,但依舊在戰鬥!
這種小細節數不勝數,當“火烈鳥”沉迷於其中時,他卻發現自己有些錯過了主線劇情。
“艸!”暗罵自己一句,此時“火烈鳥”的感受,就如同上課時彎腰撿了下筆,再抬頭時,黑板上已經密密麻麻寫滿了答案。(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