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f/b/div於理財一道而言,高務實早已經證明了自己在本朝的無與倫比,但今年不比往昔,因為要花錢的地方實在太多,而且筆筆都是大錢。且看看今年要花錢的幾處大項
其一,朝鮮新附,而且是在八年大戰之後,完全稱得上百廢待興。大明既然接納了朝鮮的內附,那就必須證明一件事朝鮮歸附大明是遠勝過舊日的。這需要什麼?當然是需要安民興業。
安民興業不是喊幾句口號、遣幾名官員就能達成的,這需要真金白銀的大筆投入。雖然高務實早在戰爭進行期間就對朝鮮將來的產業發展做出過一些規劃,但具體實施也一樣離不開錢財,並且任何投入都需要一定時間才能完成,最終產生收益,開始對社會經濟的正向循環產生作用。
朝鮮當前有幾個大問題,首先是諸道都被打得稀爛,田地拋荒極多,而且其中一部分變成了無主之地。新設置的朝鮮巡撫必須以“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的風格來重新分配這些田地。
具體來說,就是要給生活最為艱難的人賜田,甚至對於原先的朝鮮兩班貴族官員要找機會定罪,罰沒一些土地給無地農民,以免造成社會動蕩。
然而重新分配田地也不能解決今年的問題,畢竟農業這玩意兒有固定的耕種和收獲期,在那之前又需要先有種子——去年打得狗腦子都出來了,種子顯然是不足的,需要在今年從大明國內籌集。
於是,朝廷必須先想辦法養活今年必然大荒缺糧的朝鮮歸附民,但大明國內災情也重,根本沒有多餘糧食救濟朝鮮。這樣一來,就還是隻能依靠南疆的糧食救急。南疆雖然也有水災、風災,但因為人少田多和地理優勢,倒也依舊豐收,隻不過京華到底是個商業集團,到底也不能虧本辦事,所以大明朝廷也得花錢買糧。
然而朝廷並無這麼多現銀,因此在高務實的暗示下,朝鮮巡撫張佐治聯絡了朝鮮總督顧養謙、朝鮮總兵戚金兩位,三大員聯袂上疏,請求朝廷批準朝鮮與京華“以地換糧”。
簡單的來說,就是京華負責供應足額糧食,而這些糧食將折價計算,直接用於買入朝鮮土地——包括但不限於礦山、鹽場、港口、城中土地等,唯獨不賣田。
不賣田地這一條其實並非朝鮮三大員提出的要求,反而是高務實主動要求的。這很符合高務實在大明國內的習慣——基本不買田。道理嘛,也很簡單似京華這樣的商業巨無霸,買田是最容易被大明朝野關注的,而且一旦有什麼輿論,往往都不是什麼好話。
好在高務實偏偏也不缺國內的田地,或者說他對在大明國內買田一直沒什麼興趣——種田確實是農業社會最穩妥的行當,但實際上這麼做的費效比極低,是他認為“穿越者腦抽了才會藉此發家”的行業。
這麼多年來,京華在大明極少買入田地,少有的幾處都屬於“科研性質”,也就是用於測試新的物種,比如耐旱水稻、玉米、土豆之類。當然,科研的同時也不是一點收入都不要,所以後來這些土地也提供上述各類產物的優良種子,多少也算能回點本。
有了“朝鮮不賣田”這一條,朝廷對於這道奏疏的批評聲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對於多數大明官員而言,他們在有閒暇之時還是會考慮一下所謂朝鮮的長治久安的,比如朝鮮田地本就不足,如果大量田地被京華買走,將來萬一朝鮮糧食不足,京華會不會囤積居奇啊?哪怕京華過去從來沒乾過這種事,但萬一呢?
現在就不必擔心了,京華不買田,依舊如過去一般隻對礦山、鹽場、港口和城市用地感興趣。這些都是所謂的“商業用地”,朝廷官員們雖然現在或多或少的知道這些地也很賺錢,但他們同時也知道,這些土地要賺錢是需要前期投入的,本錢不足的人反正也乾不了,而且建成之後還能上繳商業稅,也算是一種雙贏,沒什麼不好。
但是,朝鮮依舊需要很多朝廷撥銀子才能做的事,比如整修田地、建設道路、重修水利、修複城池等等。這些活京華也有能幫忙的地方——京華基建的本事誰不知道,但他們絕不白乾,無論是水泥供應還是直接負責工程,那都是要收錢的。
縱然高務實儘力騰挪,比如讓朝鮮方麵以工代賑等等,可落到最後還是需要花費九十多萬兩銀子才行——這還是今年,明年乃至此後數年,也都需要數額不等的投入。
其二,國內今年受災嚴重,蝗蟲也好,水患也罷,以及冰災之類,該投入的銀子少不了,而京華也隻能在糧食補給、難民移民等方麵給予一些幫助,並且頂多少賺,而不可能免費。
總之在這一塊,朝廷又要花一百多萬兩銀子。這些錢幾乎不能產生收益,甚至隻能算作“維穩”,某種程度上算是白花。
其三,沈一貫那邊也開始伸手要銀子了。這廝去負責泰山封禪大典的前期準備,而朱翊鈞為了避免皇帝出行“禍害沿途百姓”這種遭人罵的情況出現,一開始就耳提麵命,要求儘可能讓朝廷出錢,不要搞什麼地方官接待、獻禮這種事。
這個主意很好,讓皇帝和朝廷都少挨了很多罵,士林上下對於皇帝和沈一貫頗為讚許,唯獨高務實倒了大黴——這尼瑪又要花一大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