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兩軍相持了百餘日,諸葛亮病逝於軍中。”
“蜀軍撤退,司馬懿出兵追擊。”
“蜀將楊儀返旗鳴鼓,作出要回擊的樣子。”
“司馬懿以窮寇莫追收軍退回,於是楊儀結陣而去。”
“而後司馬懿來到諸葛亮的營寨,獲得了許多糧草、兵馬和軍書秘籍。”
“便知諸葛亮已死,並感歎諸葛亮是天下奇才。”
李靖:司馬懿這個老賊,自己遺臭萬年也就算了,卻是害苦了我。
他雖然是大唐戰功赫赫的軍神,但卻落得如今進退兩難尷尬的境地。
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司馬懿這個老賊害的。
陛下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時候,他選擇作壁上觀,沒有參與兩兄弟之間的鬥爭,就已經惹得陛下有些不悅了。
也正因為站隊問題,陛下對他有些意見。
他也非常自覺的低調,平時也不會結交他人,以免引起陛下疑心。
想他都一大把歲數了,都沒有幾年可活了,可陛下依舊對他防範心慎重。
造成這個結果的,就是司馬懿這個老賊害的,開了一個極其惡劣的先例,以至於連累了他。
“公元238年,司馬懿率軍討伐遼東公孫淵。”
“公孫淵以遼水南北幾十裡堅壁而守,阻擊魏軍。”
“司馬懿聲東擊西,先在南線多張旗幟假裝攻打,吸引敵人,而以主力隱蔽渡過遼水。”
“渡過遼水後,不攻打敵人,而向湘平進軍。”
“眾將不解,問其原因。”
“司馬懿說,敵人築起高堡壘,就是想讓我們攻城。”
“如果攻城正中其計,現在我們直指襄平,攻敵所必救。”
“這樣他們就會非常害怕,不得不與我們交戰。”
“敵人在恐懼中跟我們交戰,必然失敗。”
“接著整軍前進,敵軍果然出來阻擊。”
“司馬懿指揮魏軍回擊,大破敵軍,三戰皆勝,於是乘勝包圍了襄平。”
“恰逢連綿大雨,遼水暴漲,平地數尺。”
“魏軍恐懼,諸將也都想著遷軍營。”
“但司馬懿不允,並斬殺了主張遷軍營的張晉,軍心才安定下來。”
“諸將請求出擊,司馬懿仍然不允。”
“朝廷聽說雨大敵強,不少人請求召喚司馬懿。”
“魏明帝卻說,司馬懿臨危製變,生擒公孫淵指日可待。”
“果然雨停後,魏軍完成了對襄平的包圍,晝夜強攻。”
“公孫淵派使者投降,司馬懿斬殺來使。”
“公孫淵欲從城南突圍,司馬懿縱兵擊破其軍,公孫淵戰死在涼水邊上。”
“入城後,司馬懿下令屠殺十五歲以上男子七千多人,又把公孫淵所任公卿以下一律斬首,而後班師回朝。”
“此戰也徹底解決了困擾曹魏多年遼東問題,自此遼東地區直接歸於曹魏統治。”
“原本朝廷讓司馬懿往鎮關中,有詔書召他火速回京。”
“三日之間,詔書五至。”
“見到詔書後,司馬懿大驚。”
“於是乘追風車晝夜兼行,從白屋到京城,四百多裡一夜而至。”
“見到魏明帝後,曹叡拉著司馬懿的手,看著太子說。”
“終於在臨終前看到你了,現在托孤於你也無所遺憾了。”
“當天魏明帝曹叡去世,太子曹芳即位,年僅八歲。”
“司馬懿與大將軍曹爽一起受遺詔輔佐少主,司馬懿任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和曹爽各統精兵3000人,共執朝政。”
嬴政:曹家的這些君主也太短命了吧,也難怪引起了司馬懿的覬覦之心。
他在感歎曹家帝王短命的同時,也不得不佩服司馬懿太能活了,硬生生的熬走了曹家三代。
看來,活得長久才是最大的優勢。
不管是曹操,還是曹丕,又或是曹叡,都不是昏庸之輩,完全可以鎮住司馬懿。
哪怕司馬懿再有野心,隻要這三代君主在世,司馬懿就不敢有絲毫的異動。
隻是有些可惜,這三代君主就沒有一個長命的。
或許這就是天意吧,硬生生給司馬懿創造了造反的最佳土壤。
“曹爽想要排擠司馬懿,想讓尚書奏事先通過自己,以便專權。”
“於是向天子進言,改任司馬懿為大司馬。”
“但朝臣們認為以前的大司馬有好多都死在任上,很不吉利,於是任命司馬懿為太傅。”
“公元240年,日本來朝納貢,周邊等諸國都派遣使者來獻。”
“起初,魏明帝曹叡喜愛大修宮室,建製非常奢靡豪華,百姓多為其苦。”
“到魏帝曹芳在位期間,經過司馬懿的上奏,全部罷除了大修宮室的勞役。”
“曹魏節用務農,國力大增,各國都來朝見。”
“公元241年,吳帝孫權分兵四路攻魏,全從率軍數萬出淮南。”
“諸葛克攻六安,朱然攻樊城,大將軍諸葛瑾攻紮中。”
“司馬懿自請出兵征討,朝臣認為,敵兵遠來攻堅,當待其自破,司馬懿卻以為不然。”
“6月,司馬懿統軍增援,他知南方暑熱低溫,大軍不宜持久在此,所以派輕騎挑戰。”
“朱然不敢應戰,於是便休養士卒,兼選精銳,招募勇士,發布號令,擺出攻城的架勢。”
“吳軍驚懼,連夜撤退,在三周口被魏軍追上。”
“吳軍被殲萬餘人,船艦物資損失甚多,而進攻六安、紮中的吳軍亦無功而返。”
“7月,司馬懿再次獲賞,而司馬懿子弟十一人也都是列侯。”
“司馬懿功勳德旺,日漸盛大,然而卻更加謙恭。”
“公元242年,司馬懿上奏修廣曹渠,引河入汴,疏通東南各個大湖,於淮北大規模屯田。”
“吳國派諸葛克屯駐皖城,位於邊疆的人深以為苦,司馬懿要率兵攻之。”
“朝臣以為諸葛克占據堅城,糧草很多。”
“如果孤軍遠攻,那他們的援軍肯定很快就能到達。”
“而司馬懿卻確認為吳軍所擅長的是水戰,不是陸戰。”
“湖水冬淺,船不能行,救兵肯定棄船從陸路相救,而陸戰破敵就很容易了。”
“次年9月,司馬懿率軍出征,軍隊到達舒城時。”
“諸葛克果然焚燒積具,棄城而走。”
劉徹:看得出來,司馬懿的軍事才能確實優秀,要是可以來輔佐朕就好了。
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就已經夠妖孽了,但司馬懿的智慧卻絲毫不輸於諸葛亮。
對於司馬懿這種頂級人才,他向來是求賢若渴的。
至於司馬懿的謀逆之心,他倒是沒有在意,並不覺得有什麼大不了的。
天下臣民多的是,有謀逆之心的人也多的是,並不差司馬懿這一個。
隻要有他在,司馬懿就隻能乖乖的為大漢賣命,不敢暴露一丁點的異心。
而且即便是他死在司馬懿前麵,為了江山社稷著想,他也可以把司馬懿一並帶走。
“公元244年,大將軍曹爽想要建立功名,不聽司馬懿的勸阻,力主伐蜀。”
“結果被蜀將王平擊敗,曹爽無功而返。”
“公元245年,曹爽廢置中壘、中堅營,把兩營的兵馬都交他的弟弟曹羲統領。”
“司馬懿援引先帝舊例製止,但曹爽不聽。”
“公元246年,吳兵入侵紮中,有萬餘家百姓為了躲避吳兵北渡沔水。”
“司馬懿認為沔南離敵太近,倘若百姓再回去,還會引來吳兵。”
“因此應該讓他們暫時留在這裡,但曹爽卻不同意。”
“司馬懿說,如果吳賊以2萬人防守沔水,3萬人與我沔南諸軍對抗,1萬人猛攻紮中,我們根本沒有辦法救援。”
“曹爽還是不聽,驅趕百姓回去。”
“吳兵果然擊破紮中,所失百姓數以萬計。”
“公元247年,曹爽用心腹何宴等人的計謀,把郭太後遷到永寧宮。”
“一時間,曹爽兄弟專擅朝政,兄弟並掌管禁軍,屢改製度。”
“同年5月,司馬懿偽裝生病,不問政事。”
“公元248年,曹爽、何宴與人勾結,謀劃社稷。”
“曹爽及其同黨也擔心司馬懿是裝病,而河南尹李勝要到荊州任職,臨行前去拜訪司馬懿。”
“司馬懿裝病對侍女說口渴,侍女拿來粥給司馬懿喝。”
“司馬懿手不能拿杯子,於是粥都流到了他的胸口上,並且對著李勝胡言亂語,並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給他。”
“李勝回去後告訴曹爽說,司馬懿已經臥床不起,快要死了,隻有殘餘之氣,形神已經分離,不值得憂慮了,所以曹爽等人便對司馬懿不再戒備。”
李善長:我與司馬懿有不共戴天之仇。
他作為大明的開國功臣,位極人臣,聲名顯赫。
可現如今,他卻麵臨生死危機,很有可能落得一個滿門抄斬的下場。
洪武陛下在這一年的年初害了一場大病,身體越發不好了。
可他雖然已經七十多歲了,但身子骨紮實,非常健朗。
原本一大把歲數了,身體健康本是一件大好事。
但他卻聽聞,陛下像是要對他動手,不想讓他死在陛下後麵。
陛下為什麼不願意放過年老體衰的他,他不用想也知道其中的原因,無非就是擔心他成為第二個司馬懿,篡奪了大明的江山社稷。
“公元249年,魏帝曹芳離開洛陽去祭拜魏明帝,大將軍曹爽和他的兄弟都隨從同行。”
“司馬懿乘機發動高平陵政變,上奏郭太後,請廢曹爽兄弟。”
“當時司馬師為中護軍,率兵屯司馬門。”
“司馬懿召高柔管領曹爽軍營,召太仆王官統領曹羲軍營。”
“司馬懿親率太尉蔣濟等出迎天子,駐紮在洛水浮橋,派人上奏章給皇帝陳述曹爽之罪。”
“曹爽扣住奏章,把曹芳留在伊水之南,征發屯兵數千人以自守。”
“謀士桓範勸曹爽挾持皇帝到許昌,然後發文書征調天下兵馬勤王。”
“但曹爽不聽其計,反而派人去見司馬懿探聽動靜。”
“司馬懿細數曹爽的過失,並稱隻是想把曹爽等人免官。”
“又派曹爽的親信引大目去勸說他,並以洛水為誓,隻是免官。”
“桓範等人援引古今來勸說曹爽不要回去,曹爽卻說司馬懿隻是想奪取我的權利,我得以侯還家,還是個富家翁。”
“於是準備回去,而桓範卻垂胸頓足的說自己要被滅族了,而後曹爽隨曹芳回京。”
“張當在司馬懿的拷問之下,供述了曹爽和何宴等人意圖謀反。”
“於是曹爽及其黨與何宴、丁密、鄧陽、碧鬼、李勝、桓範等人被誅,並滅三族。”
“至此,司馬懿徹底掌握了朝政。”
“同年,司馬懿因病不上朝,每遇大事,天子親自到他府中去征尋意見。”
“而後太尉王陵與令狐於圖謀廢黜曹芳,立楚王曹彪為帝。”
曹爽的愚蠢行為,令各朝古人聞之連連搖頭歎息。
司馬懿都已經造反發動政變了,曹爽卻還天真的以為隻要投降認輸,就可以保住自己的富貴,成為無憂無慮的富家翁,這是何等的愚昧無知。
哪怕是三歲小孩,都不會如此蠢得令人發指。
各朝古人不得不感慨萬千,司馬懿背信棄義固然令人唾棄,但曹爽的愚蠢更令他們氣憤。
明明有鎮壓叛亂的機會,卻把手中的籌碼拱手相讓,把自己的命運寄希望於敵人的信守承諾。
如此幼稚愚蠢,也難怪最後落得一個悲慘下場。
“公元251年,王陵借口吳人塞土水,請求出兵征討。”
“司馬懿知其陰謀,不允其興兵,於4月親率中軍討伐王陵。”
“王陵自知勢窮,無可奈何之下,在武丘把自己捆綁起來等待司馬懿。”
“並說如果我有罪,你可用半片竹簡將我召回,何苦親自來呢?”
“司馬懿卻說,因為你並不是用竹簡就能召回的人,說罷將王陵押解回京。”
“王陵在回京途中服毒而死,而後將王陵餘黨一網打儘,全部誅滅三族。”
“並將楚王曹彪殺害,並趁機把曹魏王公全部拘捕,放置於鄴城,命有司監察,不準他們互相交結往來。”
“公元251年8月,司馬懿在洛陽去世,享年73歲。”
“天子速服吊唁,其孫司馬炎十餘年後接受魏元帝禪讓稱帝,建立西晉。”
“回顧司馬懿的一生,他平孟達、抵禦蜀漢,征遼東、阻擊東吳,穩定了曹魏政權。”
“曹芳繼位後,司馬懿發動政變,誅殺了曹爽及其黨羽,掌握朝政。”
“又在平定王陵和楚王曹彪的叛亂後,監禁曹魏宗室諸王,徹底削弱了曹魏宗族力量,為其子孫建立西晉政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唐太宗李世民評價司馬懿大奸似忠,表麵恭順,實則狡詐。”
“兩次接受君王托孤重任,但行事卻非為臣指導,心懷篡逆。”
“也被後趙皇帝石勒譏諷為亂臣賊子,因此遭到後世唾罵。”
李世民:司馬懿的用兵之道很神,這一點無可爭議,但他的品德卻是極其惡劣,簡直令人發指。
司馬懿受到先帝之托輔佐幼主,被兩代皇帝視為托孤重臣。
曹家如此信任司馬懿,但司馬懿卻沒能像諸葛亮那樣鞠躬儘瘁死而後已。
反而發動了高平陵之變奪取政權,可以說是個不折不扣的奸臣。
在此之前世家大族搞陰謀詭計還知道掩人耳目,怕遭人背後唾棄失信於人。
可司馬懿一家卻開了一個極其惡劣的先例,背信棄義也就算了,居然還光天化日之下弑君,讓中華民族的道德水準嚴重倒退一大截。
本章完
**://**.eexsw.cc/108063/36792741/
**.eexsw.cc。m.eexsw.cc(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