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三國時期的謀士,隻要一提到諸葛亮,那必然會想到龐統。
龐統和諸葛亮都是劉備帳下的軍師,龐統得到重用也有諸葛亮的原因,隻是二人在功績和行事風格上有所不同罷了。
在三國早年間,龐統就和諸葛亮齊名。
龐德公就稱龐統為鳳雛,而稱諸葛亮為臥龍。
在三國時期,流傳著一個預言,臥龍鳳雛得其一人,便可安定天下。
由此可見,龐統的才能其實並不比諸葛亮低。
蘇晨原本還疑惑,為何劉備得到了鳳雛和臥龍,卻沒有統一天下呢?
經過了解相關的曆史,他才逐漸明白其中的原因。
其實水鏡先生司馬徽隻說過,得其一人便可安天下。
卻並沒有說,如果同時任用他們二人,會引起什麼後果。
諸葛亮與龐統兩個人的性格,相差實在太大,一個求穩一個求快。
這兩人可以做朋友,但卻並不適合合作。
而龐統雖與諸葛亮齊名,卻並不為世人所熟知。
是因為龐統才能雖然高,但卻太過急躁,並不能完全審視自己。
另一方麵是因為龐統是隱於幕後的,為劉備出過很多計謀,但卻並沒有被人們知道。
“龐統是東漢末年名士龐德公的侄子,早年為人純樸不顯露才智,未能得到彆人的賞識,唯有龐德公很看重他。”
“龐統年滿十八歲時,龐德公讓他去拜見司馬徽。”
“當時潁川郡名士司馬徽人品高雅,能鑒彆人才,弱冠之年的龐統就去拜見他。”
“見麵後,司馬徽在樹上采桑葉,龐統坐在樹下與其交談,兩人交流了一晝夜。”
“司馬徽對於龐統的才華感到驚訝,說是南州士子沒有人可以與龐統相比。”
“有了司馬徽這句話,於是龐統的名氣就逐漸傳揚開來。”
“當時襄陽龐德公稱龐統為鳳雛,諸葛亮為臥龍,司馬徽為水鏡。”
“龐統曾與東吳陸績、顧劭等品評人物好壞,自稱有輔佐帝王的才能。”
“龐統後來被本郡征為功曹,他注重人倫道德,每次稱讚彆人時,都言過其實。”
“所以被他評價的人,都往往超過該人實際的才能。”
“人們對此感到非常奇怪,於是去問龐統為什麼這樣。”
“龐統說現在天下大亂,道德不振,善人少而惡人多。”
“要想助長道德風氣,不去美化他們的名聲就無法引起仰慕,不足以讓人仰慕向善的人就會變少。”
“十個人當中如果可以改善五個人,就可以將此事完成一半。”
“進而達到教育世人的目的,使有誌向的人可以自己勉勵自己。”
龐統:我早年之所以沒有得到彆人的賞識,並不是我的才華比彆人低,而是我的樣貌不如彆人。
一想到自己的樣貌,他無力的歎了一口氣,對此也無可奈何。
他在年少時並沒有什麼名氣,是因為這和大家喜歡從外貌來判斷一個人有關。
由於他的外貌太過樸實醜陋,很少有人會覺得他是個聰明人,彆人以貌取人也沒辦法。
當然了,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年少時無人賞識,畢竟伯樂總是比千裡馬少很多。
不過幸運的是,成年之後的他得到了水鏡先生司馬徽的賞識。
也正是在得到司馬徽的賞識之後,他才終於開始了自己的仕途之路。
他自己非常重視道德修養,而且稱讚彆人的時候,往往會言過其實。
之所以如此,是他覺得這世上,好人總是會比壞人少。
而誇讚彆人的目的,是為了幫助行善的人建立信心,從而能夠幫助更多的人。
他的用心雖好,卻沒有在入仕之後步步高升。
最開始他是為周瑜出謀劃策的,在周瑜死後被推薦給了孫權。
但孫權卻嫌棄他太過醜陋,將其遺忘在一旁。
不過好在之後他被好友帶到了蜀國,在幾經波折之後,投奔到了劉備的麾下,這才有了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
“孫劉聯盟於赤壁之戰打敗曹操南下的幾十萬大軍,而後周瑜又擊退駐守在南郡的曹仁,成功奪取軍事重鎮江陵。”
“周瑜擔任南郡太守期間,曾因為龐統在士子裡麵名氣大。”
“於是並任命龐統為功曹,委以大事。”
“次年周瑜準備進攻西川,卻突然暴病,死於巴丘。”
“龐統為周瑜送喪至東吳,東吳人大多聽說過龐統的名號。”
“等到龐統準備西歸時,許多東吳人齊聚在昌門為他送行,其中就有陸績、顧劭、全琮等人。”
“龐統知道他們的來意,於是誇讚他們。”
“說陸績像匹駑馬有逸足之力,顧劭像是牛一樣可以負重遠行。”
“全琮好施慕名,好似汝南的樊子昭,雖智力一般,也可稱一時之佳。”
“誇完之後,陸績、顧劭對龐統表示。”
“如果天下太平了,希望和你一起品評四海之內的名士。”
“於是東吳陸績、顧劭、全琮等人與龐統結下深交之後返還。”
“事後有人詢問龐統,如他所見,是不是陸績更好。”
“龐統回答,駑馬雖然精良也隻能用於一個人罷了。”
“而駑牛日行三百裡,所能承載的豈止一個人。”
“後來顧劭在龐統那裡就宿,問龐統他素來善於識人,自己和他相比誰更厲害。”
“龐統回答,論陶冶世俗,綜合分析人物,他比不上顧劭。”
“但是論述帝王的奇謀策略、總攬事物祝福因果的要義,他的才能似乎比顧劭稍強一些。”
“顧劭認為龐統的話有道理,於是與他親近起來。”
李世民:孫劉聯盟能在赤壁之戰打敗曹操的幾十萬大軍,龐統的連環計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曹操和孫劉聯盟隔江對峙,雙方開始了計謀的拉鋸戰。
周瑜利用水軍和地利優勢,占據著戰略上的主動。
反觀曹操,因為軍隊數倍於孫劉聯盟,在實力上占據著主動。
因此,在雙方各有優勢和劣勢地位基礎上,計謀智略的博弈成為了關鍵。
在計謀的交戰中,曹操一直處於被動狀態。
曹操被諸葛亮和周瑜帶著節奏走,一步步走入他們設下的火攻陷阱內。
周瑜一步步按照火攻的計劃給曹操設套,不斷地為火攻曹軍,擊敗曹軍而步步為營。
當一切都順利完成的時候,魯肅建議讓名士龐統去曹營獻連環計。
讓曹軍將戰船用鐵鏈釘鎖在一起,就可以用火攻戰勝曹軍。
在周瑜的安排之下,曹軍果然中計,接受了龐統的詐降。
來到曹操麵前的龐統,向曹操獻上了這條鐵索連環計。
由於這個建議正好能夠解除曹軍不習水戰的燃眉之急,加上龐統有理有據的建言。
曹操果然采信了鐵索連環,並下令督造鐵鏈。
將自己的水軍戰船以排為單位,用鐵鏈釘鎖在一起。
結局可想而知,黃蓋詐降,一把大火將曹軍燒得丟盔棄甲,赤壁之戰也以曹操的失敗而告終。
連環計其實是一條鋌而走險的計謀,不僅需要用對時間,更需要好的運氣。
環環相扣,環節多了,出紕漏的機會也就多了。
所以,連環計一半是計,一半是運氣。
但不管怎麼說,龐統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劉備占據荊州領荊州牧時,龐統以州從事的身份代行耒陽縣令。”
“因為在任期間不處理縣政,被免除官職。”
“東吳魯肅為此寫信給劉備,表示龐統不是治理百裡縣城的人才。”
“唯有讓龐統擔任治中的職位,才能施展他的才能。”
“諸葛亮也向劉備提過龐統,於是劉備召見龐統交談。”
“經過一番交流過後,劉備對龐統大為器重,任命他為治中從事。”
“劉備對待龐統的親近僅次於諸葛亮,於是龐統就和諸葛亮共同擔任軍師中郎將。”
“後來諸葛亮鎮守荊州,而龐統則隨劉備入蜀。”
“有一次,劉備與龐統宴會談話。”
“詢問龐統擔任周瑜的功曹時,他自己到達吳地,聽聞周瑜曾經秘密上報勸孫權扣留自己,是否有這件事。”
“並說在誰的手下,當然就該忠於誰,讓龐統不要隱瞞。”
“龐統直言確有此事,劉備歎息自己當時處境危急,有所求不得不前往吳地,差點就落入周瑜的手裡了。”
“並表示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
“諸葛孔明那時也勸他不要去,而且一再堅持,想來也是怕孫權扣留他。”
“他當時卻認為孫權要提防的是北麵的曹操,應該希望有他做孫權的援手。”
“所以才堅持去見孫權,一點也沒有疑慮。”
“現在想來,這確實是一步險棋,並非萬全之計。”
李隆基:龐統要是一早就拿出舉薦信,也不至於被劉備隨意打發了。
就他所了解的,龐統在去見劉備的時候,身上雖然準備著魯肅和諸葛亮寫的兩封舉薦信,可卻並沒有拿出來。
而劉備在見到龐統時,也非常嫌棄龐統的醜陋樣貌,並直接將其打發到了一個小縣城。
結果,龐統還沒做多久的官,就被人舉報了。
劉備派張飛去查看,發現龐統用少量的時間處理了一個月的政務,並在其後拿出了魯肅的舉薦信。
雖然那時龐統有諸葛亮和魯肅的舉薦信,但隻是拿出了魯肅的舉薦信。
在他看來,多少也能猜得到龐統此舉的用意。
無非就是在世人眼中,鳳雛與臥龍齊名的存在。
如果就這樣拿出了諸葛亮的舉薦信,怕是會低人一等,這才僅僅將魯肅的舉薦信亮了出來。
“建安十六年,法正奉益州牧劉璋之命到荊州,迎接劉備入益州共拒張魯。”
“法正私下向劉備獻秘計,請劉備借機謀取益州。”
“劉備猶豫再三,不能決斷。”
“當時龐統向劉備進言,表示荊州荒蕪殘敗,而東有吳國孫權,北有曹操,想要三足鼎立難以成功。”
“現在益州國富民強,有戶口百萬,土地肥沃,物產豐饒。”
“如果真能奪取益州,以為根基,可成就大業。”
“而劉備有所顧慮,認為曹操與自己勢同水火,曹操急切,自己就寬和。”
“曹操暴虐,自己就仁義。”
“曹操詭譎,自己就忠厚,什麼都和曹操相反,才可成事。”
“如今為了益州而失信義於天下,不是可取之道。”
“龐統再次進言,如今正值權利交替之時,不能墨守成規,要隨機應變才行。”
“況且吞並弱小,實乃常見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