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取順守,報之以義,正是古人所重視的。”
“隻要事定之後,封還他一塊土地,就沒有什麼有負信義一說。”
“現在不攻取益州,終究會被彆人占了先機。”
“劉備認為龐統說得有理,決定留諸葛亮、關羽等鎮守荊州。”
“而自己則帶領龐統,率領數萬兵士進入益州。”
“益州牧劉璋和劉備在涪城相會,龐統勸劉備於宴席中挾持劉璋,這樣就可以不費一兵一卒取得益州。”
“但劉備以自己初來蜀中,恩信未立為由而拒絕。”
“劉璋推劉備任大司馬,領司隸校尉。”
“劉備也推劉璋為鎮西大將軍,領益州牧。”
“劉璋為劉備增兵讓他攻打張魯,還讓劉備督領白水軍,給他很多人馬糧草和軍用物資。”
“劉璋交代完畢,就回了成都,劉備則率部到了葭萌關。”
蘇軾:龐統的建議和劉備的拒絕,依我之見,劉備是正確的。
劉備與劉璋在涪城首次見麵回到營寨後,謀士龐統前來詢問劉備對劉璋的看法。
劉備認為劉璋為人真誠,龐統卻認為正好可以利用劉璋的這一弱點在下次見麵的宴席上暗藏刀斧手。
這樣一來就可以趁機將劉璋殺掉,兵不血刃拿下益州。
謀士法正也認為龐統的計劃可行,建議劉備依此行事。
不過,劉備對於龐統和法正的建議並不讚同。
在隨後與劉璋的見麵中,阻止了龐統和法正采用的殺害劉璋的行動。
他非常清楚,龐統為何會提出刺殺劉璋的建議。
原因非常簡單,擒賊先擒王。
想除掉劉璋造成益州群龍無首,趁機以最快的速度拿下益州。
不過,好在劉備對於龐統的這一速勝論並不讚同。
果斷地否決了龐統的建議,要不然肯定會引發不可控的後果。
在當時的益州雖然有張鬆、法正、孟達等人為劉備的內應,但也有不少人對於龐統的決定表示了強烈反對。
這就說明在益州還是有一大批文臣武將,對劉備的態度是非常敵視的。
在這種情況下,劉備若采用龐統的建議貿然除掉劉璋,勢必引起公憤。
到時候事情就麻煩了,以劉備入蜀的兵力將難以對抗。
從中看得出來,劉備的思路還是冷靜和高明的,反倒是龐統操之過急。
“建安十七年,張鬆暗中聯係劉備的事情被其兄長張肅告發。”
“劉璋處死張鬆,劉備和劉璋之間的關係決裂。”
“於是龐統就戰略問題,向劉備獻上三條密計。”
“上計是暗中挑選精兵,讓他們晝夜兼程,抄小道偷襲成都。”
“劉璋既不具備武力,也沒有準備,大軍一到就能拿下。”
“中計是在達到白水關之前,派人欺騙據守白水關的名將楊懷,說荊州危急他們要回去救援。”
“等楊懷等人上當率輕騎來見,就把他們拿下,順勢攻向成都。”
“下計是退回白帝城,聯絡荊州兵馬入蜀,對益州徐徐圖之。”
“如果猶豫滯留,就會陷入困境,不可長久如此。”
“劉備采取了龐統提出的中計,於是用計斬殺楊懷,再回軍進攻成都。”
“一路勢如破竹,所經過的地方都順利攻克,很快便打到了涪城。”
“劉備在涪城召開慶功大會,飲酒作樂,誌得意滿。”
“席間劉備對龐統說今日聚會,十分快樂。”
“龐統卻表示,攻占彆人的國土而以此為樂,這不是仁者之兵。”
“劉備醉而發怒,說武王伐紂,前歌後舞,難道就不是仁者之兵嗎。”
“並言明龐統所說不對,應該立即離席出去,於是龐統就退席而出。”
“很快,劉備感到後悔,又請龐統回來。”
“龐統回到原位,並不理睬劉備,隻管像開始那樣吃喝。”
“劉備就問他,剛才的談論,算是誰的過失。”
“龐統回答,是他們君臣都有錯。”
“劉備聽後大笑,酒宴上又恢複了歡樂的氣氛。”
朱棣:龐統給劉備獻上中下三條密計取益州,最好的選擇是中策,而不是上策。
劉備之所以沒有選擇上策,而是選擇中策,原因也很簡單。
劉備勞師動眾,帶著部隊千裡迢迢從荊州進入益州,目的就是想占據益州。
所以要是讓劉備毫無所得,兩手空空就退回白帝城,然後在慢慢策劃進取益州的辦法。
這個下策,劉備當然不能采納,也不願意采納。
而劉備在上策和中策之間,之所以最終選擇了中策。
是因為在劉備看來,龐統的上策其實是虛的,有許多不切實際的地方。
在上策中,龐統讓劉備暗中挑選精兵,這容易做到。
但劉備當時能挑選出多少精兵呢?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劉備入蜀時,帶了一萬兵力。
入蜀後,劉璋又給了劉備一些兵力。
兩者合在一起也不到三萬,所以能選出的精兵少之又少。
其二,成都是劉璋的治所所在地,駐屯有大量的兵力。
即便是後來在劉璋部下不斷向劉備投降的情況下,成都城內仍然還有三萬守軍。
在龐統建議劉備挑選精兵直取成都時,到底要挑選多少精兵才能成功拿下成都,這也是一個問題。
挑選的精兵少了,帶個一兩千人去,就想拿下成都,簡直就是癡人說夢。
而如果挑選的精兵多了,帶領著數萬人浩浩蕩蕩前往成都,沿途的劉璋部下肯定會察覺。
如此一來,就無法實現龐統所說的乘其不備的作戰效果。
還有第三點原因,那就是龐統的上策,師出無名。
劉備帶兵入蜀,劉璋不僅下令沿途郡縣好生招待,給錢給糧。
還親自從成都跑到涪縣迎接,與劉備一起歡宴百餘日。
又是給劉備增兵,又是撥給劉備大量軍用物資,對劉備可謂仁至義儘。
在這種情況下,劉備不去攻打漢中張魯也就罷了。
若在此時還要調轉槍頭突然襲擊成都,攻打劉璋,未免太不仁義,太不厚道了。
得民心者得天下,劉備向來很在意這一點。
如果劉備采納了龐統的上策,之前所努力樹立起來的仁義形象,必然要毀於一旦。
上策、下策都不行,唯有龐統的中策最合適不過。
楊懷和高沛忠於劉璋,反對劉備入蜀。
這種人放著不除掉,對劉備將來占據益州肯定是不利的。
而要除掉楊懷和高沛,劉備可以找出一萬條理由。
且每一條不會像上策那樣師出無名直接襲擊成都,而讓劉備背負不仁不義之罵名。
再者,除掉楊懷和高沛,劉備還可以趁機吞並他們的部下,壯大自己的勢力。
並逼迫劉璋首先與自己翻臉,讓劉璋去背負不仁不義的罵名。
總之,在龐統關於奪取益州的上中下三策中,采納下策劉備不甘心。
采納上策,劉備又認為不切實際,且不可取。
而采納中策,卻是可以一舉多得,劉備何樂而不為。
不過客觀說一句,劉備有令他欽佩和值得學習的地方。
在龐統提出奪取益州三策之後,劉備能夠冷靜分析判斷,權衡利弊,不急功近利。
迅速作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還展現出了卓越的領導才能。
劉備的這一點,尤為值得他學習。
“建安十九年,劉備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帶兵包圍西川。”
“龐統率軍攻城時,在落鳳坡被亂箭射中死去,時年三十六歲。”
“劉備對此感到痛惜,一提到此事就流淚。”
“為表彰龐統的功勳,劉備任命龐統的父親為議郎,後升任諫議大夫,諸葛亮親自去拜會。”
“龐統後來被追賜關內侯的爵位,並於景耀三年秋九月,被追諡為靖侯。”
“龐統死後,葬於落鳳坡,墓地隻有簡單的維護。”
“據說這是劉備為其親選的墓地,可府北看南,是一塊風水寶地。”
張居正:要是龐統沒有急功近利,也不至於英年早逝。
眾所周知,臥龍鳳雛得一便可以得天下。
臥龍便是諸葛亮,鳳雛便是龐統,而龐統最後也被劉備所納入。
龐統的才華雖然與諸葛亮可以相提並論,但是龐統跟諸葛亮外表卻大不相同。
龐統長得又黑又醜,長相奇特,衣著十分隨便。
而諸葛亮非常高,而且皮膚白暫,長相也非常英俊,風度翩翩,一表人才的君子。
但是龐統很可惜,最後還沒為劉備立下大功,就死在落鳳坡。
諸葛亮曾經說過,龐統的才華不在他之下,可見龐統的能力有多強。
而龐統之所以會如此輕易死在落鳳坡,原因很簡單,龐統太過大意。
以龐統的才華,想要取下一個西川易如反掌。
但是龐統非常自傲,也是為了立功心切。
當時諸葛亮了解西川的地勢之後,發現西川路段十分複雜。
而且山勢崎嶇,是一處可以設下多處伏兵之地,所以寫信告知龐統。
龐統見諸葛亮告知自己,心裡非常不爽。
因為龐統可是跟諸葛亮齊名的人物,顯然他自己也能看得出西川的地勢。
但是龐統一氣之下,為了儘快立功,便低估了西川的武將。
所以龐統便選擇小道率兵進攻,最後果然被伏擊,死在了落鳳坡。
這一切都是因為龐統的大意和任性,所以才在落鳳坡被張任一箭射死。
龐統英年早逝,不論是因為一時的大意,還是沉不住氣想要奪取功勞。
鳳雛龐統的死,對於劉備和蜀軍來說,都是巨大的損失。
不過這樣一位睿智如諸葛亮的能人,最後葬在了落鳳坡,也算是死有所歸了。
本章完
**://**.eexsw.cc/108063/36792736/
**.eexsw.cc。m.eexsw.cc(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