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卻稱這是奇謀深策,拂袖離去。”
“李世民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並親撰碑文和挽歌詞,特賜魏征家實封九百戶。”
但魏愷辯解自己先前任大州的長史,出使歸來,有功勞沒有過失,反而改任小州的長史,所以才不願意赴任。
征召身體壯健的男子,用正確的方法加以管理,便足以無敵於天下,沒必要多征年幼之人。
一個人身居高位,就容易意識不到自己的過錯,這個時候就需要有人能夠站出來勸諫。
“改用招撫政策瓦解了農民起義軍,取得了勝利,並結交了山東豪傑,壯大了自己的勢力。”
朝廷政令不講信用,則百姓不知道怎麼辦,國家就不能得到治理。
“李世民聽完之後,這才轉怒為喜。”
此後曆朝曆代的名臣眾多,但魏征這樣的諫臣僅此一人。
“現在眼見魏征的病勢轉重,李世民為了讓這位賢相壽終正寢,便用正準備建造小殿的材料給魏征建造了正廳,五天就竣工了。”
但魏征指責他即位沒多久,卻已經多次失信了。
“魏征解釋馮盎若反叛,必然分兵幾路占據險要之地,攻掠鄰近州縣。”
太宗聽後深受感動並願意改之,並將魏征的諫言做成屏風,可以天天看到警醒自己。
“魏征家中沒有正廳,原先李世民屢次要為他營造,都被謝絕了。”
還夙興夜寐,孜孜不倦,寫下了大量奏疏。
他以誠信治理天下,想要讓臣子和百姓均沒有欺詐行為。
“宰相不認同,以夏商周秦為案例,稱魏征是書生,高談闊論會禍亂國家,不可聽信。”
“賜給魏征許多藥餌、食物,宮中派出的使者不絕於道,還曾兩次親臨魏宅探望。”
“貞觀十年六月,魏征又二次辭官。”
但唐太宗不以為然,認為若天下安定,百姓家家富足,即使不去封禪也無不可。
“李世民讓杜如晦傳旨於瀛州刺史望他諾守信用,但瀛州刺史執意辭退。”
魁梧壯實的男子,都是那些奸民虛報年齡以逃避徭役的人,征召他們沒什麼害處。
為了實現國富民強,太平盛世的願望,迫切需要有才能的朝臣,幫助太宗改過自新指導他大有作為。
“魏征年少時父親便去世,因不善經營家中產業,家道中落,出家為道士。”
“李世民沒有答應,知道需要魏征這樣的柬臣繼續輔佐。”
“而且東都的糧食用儘,王世充無計可施會決一死戰,便不與其交戰。”
“李世民非常滿意,魏征最終也圓滿完成了安撫山東河北的任務。”
趙禎:要是也能有魏征這樣的臣子時常勸諫朕,那該有多好啊!
他望了望身後的屏風,上麵書寫有魏征的《十漸不克終疏》,用以警醒自己。
“李世民聽完之後,也覺得有道理,采納了魏征的建議。”
魏征除了陪伴君側,隨時廷對之外。
朱元璋:要是魏征知道自己死後,唐太宗把他的墓碑砸了,不知道作何感想。
“李世民對此不以為然,接受魏征的建議而不懷疑。”
因此,太宗和魏征君臣一心,肝膽相照,相互成就,成為曆史佳話。
魏征上疏《三論時政疏》,諫言隋朝因郡縣形成無節製的風氣導致滅亡,唐取代隋更應謹慎約束。
貞觀十一年的時候,太宗出巡洛陽進駐昭仁宮,對地方官多有譴責。
“貞觀十年正月,梁、陳、北齊、北周和隋五部史書編修完成,曆時八年。”
“之後,竇建德率軍攻打黎陽,魏征、李神通、李勣等人都被俘獲。”
“李世民對群臣說這是魏征勸諫仁義治國的結果,歎息宰相見不到此情此景。”
李世民:要是沒有魏征此等諍臣良臣,朕還不知道會犯多少過錯。
“雖落魄潦倒,但魏征胸有大誌一心向學。”
“瓦崗沒有府庫,將士們有功而無賞影響作戰士氣。”
“李世民再次召見他,曉以道理,瀛州刺史仍拒不從命。”
“各州府既然懷疑馮氏謀反,陛下又不派使臣前去安撫,馮氏怕死,所以不敢來朝廷。”
而他也效仿太宗,把魏征的《十漸不克終疏》做成屏風警示自己。
且太宗封禪泰山,則各國君主聚集,遠方夷族首領跟從。
“長孫皇後問是誰惹怒陛下,李世民道魏征常在朝堂上羞辱他。”
“李世民便派魏征前往安揖河北穩定局麵,遇事可酌情處理。”
“魏征見喪亂之後,圖籍散失,製度法令紛亂繁雜,便奏報朝廷組織學者校定四部書。”
“當時劉黑闥作亂山東,李元吉鎮壓失敗。”
“貞觀三年,魏征升任秘書監,開始參與朝政。”
隨後魏征話鋒一轉,直截了當的指出了他的過錯。
“貞觀十七年,魏征的病情日趨嚴重。”
“若陛下派使臣向他示以誠意,馮氏欣喜能免於禍患,便可不用勞動軍隊使他順從。”
如果退還已納稅物之後,又重新征回,這樣百姓不能沒有責怪之意。
但魏征則認為軍隊在於治理得法,而不在於人數眾多。
“魏征有經國之才,性情耿直不屈不撓,李世民對他的諫言都欣然接受。”
“經此一事,李世民對魏征愈發器重,經常傳召他入內商談治國施政的得失。”
他那時非常生氣,責怪魏征太過固執。
“隱太子李建成聽聞魏征的聲名,便將其納入麾下,掌管圖書經籍,禮遇厚待。”
“公元626年,李世民取得玄武門政變的勝利。”
不久之後,侯君集慫恿太子李承乾謀反案發生。
“李密每次收到元寶藏的文書總是稱讚,聽聞是魏征所寫,便召見魏征為元帥府文學參軍。”
趙匡胤:唐太宗能夠聽得進臣子的勸諫,或許這就是唐太宗能夠成為千古一帝的原因吧!
不說其他的,單單唐太宗能夠忍住不去泰山封禪,這一點就值得他敬佩。
“李靖推薦魏征,李世民稱魏征規勸朕的過失,一天也不能離開身邊。”
“貞觀元年十一月,嶺南部落首領馮盎、談殿等人互相爭鬥,很久沒有入朝。”
“不能單單偏護秦王府的老人,大臣的意見如此不可以違背。”
“李世民又順從魏征所崇尚的高潔,遣派宮廷使者帶著不加紋飾的屏風等家具賜給魏征。”
“李世民憐惜濮州刺史,欲讓他官複原職。”
“魏征為總編修,其中《隋書》由他主要負責。”
“李世民想起用魏征補上空缺,但魏征堅決不受。”
“如果仍聽憑將兩人押送京師,則隻能說明朝廷說話並不算數,必將失信於民,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
“長史鄭頲不以為然,認為是老生常談。”
“魏征自認無功於國,隻是憑借諫言便參於朝政,自覺慚愧,便以眼睛有疾病請辭官職。”
“一年判死刑僅二十九人,刑法幾乎不用,米價每鬥才三錢。”
不久又有敕令,已納稅和已服徭役的,從下一年開始免除。
另外與他共同治理天下的都是地方官員,日常公務都委托他們辦理。
大臣上奏隻要是身材魁梧壯實的男子,哪怕不滿十八歲,也可以一並征兵。
魏征又曾寫下自己前後的諫辭,拿給史官褚遂良看過。
“李世民親臨吊唁,慟哭不已,並罷朝五天,贈魏征諡號文貞。”
“李世民見此潸然淚下,強忍悲傷安慰魏征,並詢問魏征還有什麼遺願。”
“隨即命人釋放他們,免除其罪責,使朝廷信譽的感召遠達天下。”
現在是既征收租錢,又指派為兵員,還談什麼從下一年開始免除徭役。
“李世民僅僅允許辭去侍中減輕壓力,後又提拔為知門下省事。”
“現告發其謀反已有幾年了,而馮氏兵馬還沒出境,這明顯沒有反叛的跡象。”
“貞觀八年,李世民想要分派大臣為巡查大使,沒有得到合適人選。”
太宗正是因為有這樣的諫臣,才能時刻警醒自己,不至於犯下大錯,這是讓他最羨慕的地方。
然隋亡大亂之後,人口沒有恢複,國庫糧倉空虛。
侯君集參與謀反,以謀反罪處死,中書侍郎杜正倫受牽連被遠貶。
他以前認為魏征比較固執,懷疑魏征不通達政務。
“皇後道常聽說君主開明則臣下正直,如今魏征正直敢言,是因為陛下的開明,於是祝賀陛下。”
魏征正是這樣的人才,而且直言敢諫,不避鋒芒,為國為君分憂。
李隆基:魏征,天下第一諍臣,太宗亦師亦友的良臣。
“同年二月,李世民命閻立本畫二十四功臣像置入淩煙閣,魏征列位第四。”
“魏征勸諫李世民,中原剛平定,嶺南遙遠地勢險惡,有瘴氣瘟疫,不可駐紮大部隊。”
“魏征病勢轉重後,李世民更加擔心,命中郎將住宿在魏家守候,以便隨時溝通信息。”
文宣帝聽完後大怒,把魏愷召入宮中大加責備。
最後,意識到過錯的父皇下令恢複了盧祖尚子孫的門蔭。
魏征哪怕病重,也以諫諍為已任,為匡正太宗德行推進貞觀之治向前拓展。
他要是有唐太宗那樣卓越的功績,說什麼也要去泰山封禪。
“便下令將瀛州刺史斬於朝堂之上,不久又後悔。”
“數年後,秘書府中的圖籍,精要完備。”
“李世民稱讚魏征隻建議派遣一個使者,嶺南就得以安定,勝過十萬大軍的作用。”
“竇建德就擒後,魏征也隨著到了長安二次歸唐。”
“隨後李世民派官員持旌節往嶺南慰問馮盎,馮盎則讓他的兒子馮智戴隨著使臣返回朝廷。”
原來他剛即位時,就下詔說過百姓拖欠官家的財物,一律免除。
父皇也正是聽完魏征講的這個故事,這才意識到盧祖尚雖然缺少做大臣的道義,但殺了他也過於粗暴,如此說來還不如齊文宣帝。
不過好在後來唐太宗發動對高麗的戰爭,儘管取得勝利,卻仍因未能滅高麗而後悔。
唐太宗感歎若魏征還在,便不會有此行,於是又重修魏征的墓碑。
本章完
**://**.eexsw.cc/108063/36792726/
**.eexsw.cc。m.eexsw.cc(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