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變的是姚廣孝一直不曾被儒家主流讀書人所接納,甚至被稱為妖僧。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有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需要借助姚廣孝的和尚身份幫忙。
他認為姚廣孝之所以要造反,其目的就是要證明自己的能力。
“朱棣先命監察禦史高以正到當地督察,之後又命姚廣孝回鄉賑濟,以散財得民,籠絡人心。”
他當時看著姚廣孝,腦中思潮起伏,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建文四年六月十七日,明成祖朱棣登基,改第二年為永樂元年。”
“姚廣孝曾在靖難之役中輔佐朱高熾堅守北平,後來又實任太子少師之職,輔佐太子朱高熾留守南京監國,朱高熾對姚廣孝也是滿懷崇敬之情。”
“於是,朱棣在姚廣孝的多次鼓動和勸說下,決意起兵發動靖難之役,姚廣孝則在幕後出謀劃策。”
“到建文三年底,燕軍僅占據北平、保定、永平三府。”
南京被燕軍攻破後,明惠帝朱允炆不知所終,永樂帝即位為明成祖。
皇上登基後的第二年,時任太子少師的他衣著光鮮地回鄉省親。
在姚廣孝時日無多的時候,他親自前去探望。
“姚廣孝受命後,除在慶壽寺誦經祈福、念佛修禪之外。”
“智及認為姚廣孝天資聰穎,對他頗為賞識,並向他傳授了諸多佛學知識,姚廣孝也因此深得佛法。”
“姚廣孝帶領將士在燕王府後院練兵,在地下暗室鑄造兵器。”
“永樂二年三月中,朱棣有意讓姚廣孝還俗為官,欽授姚廣孝為太子少師。”
“朱棣依照姚廣孝的謀劃,暗中挑選兵將和智謀之士。”
但姚廣孝以其高超的謀略、出眾的才華,也起了關鍵作用。
“因姚廣孝對功名封賞無意,直到同年十月,才被封為僧錄司左善世。”
“朱棣器重太子朱高熾,並且有意培養隔代接班人,希望朱瞻基之後可以繼承朱高熾的功業。”
由此而論,溥洽出去後,可能不會為他的統治帶來麻煩,否則姚廣孝就不會勸他放了溥洽。
卻學儒參道,結交王侯,看似跳出三界,卻心在紅塵。
“朱棣數次前去探視,賜金唾壺,並問他有什麼要求。”
但關於他們見麵後的談話,姚廣孝也是什麼都沒告訴他。
“曾立誌讀書考取功名,光耀門楣,若是落榜則出家從佛。”
“但姚廣孝因病臥床不起,隻能推辭。”
“同年九月,大量參與靖難之役的將領獲得高位厚祿。”
可讓他感到奇怪的是,衣錦榮歸的弟弟還鄉,唯一的姐姐卻沒有跑出家門迎接。
“時隔二十餘年,姚廣孝榮歸故裡,供奉已故父母牌位之餘,向親族近鄰發放金錢和絲帛,讓鄉族共享榮華。”
這些年來,他拒絕了皇上無數次的封賞,一個人過著清貧的生活。
“複古改製,逐次削藩,並將燕王府護衛軍精壯調往開平。”
姚廣孝一生未婚,他用計太深,應該是怕殃及子孫。
作為一個讀書人,鼓動王爺窮兵黷武,生靈塗炭。
“席應珍精通三教,這讓姚廣孝得以在交往的過程中吸收道家之長,豐富自己的學識。”
“朱棣見屋簷瓦片被吹至地上,頓時臉色大變。”
“由於家庭再難供姚廣孝讀書,年僅十四歲的姚廣孝選擇進妙智庵,成為一名僧人,法名道衍。”
姚廣孝要的是過程,失敗也坦然接受,成功了也就說明自己的能力,至於成果的受益者是不是自己並不重要。
姚廣孝如此離經叛道,這和儒家仁愛所抵觸。
“在高僧的推薦下,朱元璋親選姚廣孝住持北平慶壽寺,並令其跟從侍奉燕王朱棣。”
“因幼年目睹家境貧困,姚廣孝不喜歡從醫。”
其二,姚廣孝幫助永樂帝集結起兵的軍事力量,做好戰爭的充分準備。
他從鄰居的口中知道,自己的姐姐是在家的。
“要求姚廣孝和翰林內閣大臣在華蓋殿東處開設講席,往後講學侍讀的地點又改至武英殿。”
“同年六月,蘇湖一帶水利失修,夏季洪澇成災。”
“朱棣自登基後便十分重視思想統治,持續推進史料文獻的修訂工作。”
“建文帝朱允炆繼位後,重用黃子澄、齊泰等文臣。”
最後,姚廣孝鄭重其事地向他提出一個請求,放了溥洽。
“洪武四年,朱元璋下詔命高僧趕往南京。”
當他興衝衝地朝姐姐家跑去的時候,發現姐姐家的門關得很緊。
姚廣孝無疑是位陰謀家,但這個陰謀家精通佛道儒三家,超然於物外。
他也曾告訴皇上,方孝孺是天下讀書人的種子,不能殺。
“於是永樂五年四月,朱棣下令讓九歲的朱瞻基出閣就學。”
而士大夫稱其為妖僧,實則為貶低的意思。
“洪武十六年夏,姚廣孝答應眾多弟子的請求,親自講解《心經》中難懂的部分和不曾注解的部分,還講述了自己以前讀《心經》時的所見所學。”
他是朝廷重臣,一路上都受到地方官的熱烈歡迎和奉承拍馬。
不僅沒有對姚廣孝卸磨殺驢,反而把最器重的嫡長孫朱瞻基交給他來培養。
他也曾勸皇上減少殺戮,可皇上不聽,這難道是他的錯嗎?
永樂帝的後方基地是北平,而進攻目標卻是京都南京。
“姚廣孝僅接受複姓賜名和太子少師官職,拒絕蓄發還俗。”
稱姚廣孝為妖僧,有運籌帷幄,鬼神莫測之才華的讚許。
程朱理學近兩百年的鼓吹讓家天下有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姚廣孝卻瘋狂地在上麵砍了一刀。
但是,鄰居們不知道,為什麼他姐姐關著門不見他。
如果能請那位得道高僧前來,他一定可以查到朱允炆的下落。
“燕軍一路上避堅擊弱,於次年六月十三日成功攻下南京,建文朝廷徹底崩潰。”
“同年十月,朱棣率兵進攻大寧,姚廣孝則留守北平輔佐朱棣長子朱高熾。”
“《道餘錄》全文從佛教立場出發,引用史實和佛儒兩家經典對二程、朱熹等人排斥佛教的說法逐一辯駁,以求儒、道、佛三教共存。”
“並稱朱棣秉受天命,是太平天子,不必擔憂不得民心。”
雍正:姚廣孝好好的和尚不當,卻偏要造反,其目的恐怕更多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
應天被攻破後,朱允炆一把火將皇宮給燒了。
但姚廣孝不在乎,在這樣的人看來,名聲不過是身外之物。
想想皇上執政之初,大開殺戒,動不動就滅人的族。
朱允炆也消失得無影無蹤,活不見人,死不見屍。
其中的一個是朱允炆沒有死,他的主錄僧溥洽秘密安排,將他送到某個安全的地方。
畢竟長驅京師,幫助朱棣問鼎天下,絕對是首功。
正因如此,姚廣孝在同為讀書人的史官或者士大夫眼中,其實是妖魔化的異類。
“朝廷所行之策使得時為燕王的朱棣勢力大減,安危存亡受到威脅。”
不僅僅是姚廣孝離經叛道地發動了叛亂,更在於動搖了士大夫們用心維護的皇權天授的正統性。
一個和尚,不愛青燈古佛,不穿僧袍法衣。
“姚廣孝想到僧人溥洽被關在牢裡已經很久了,希望朱棣能赦免。”
靖難之役的成功既有建文帝君臣無能,也有朱棣的運氣,更大幕後的功勞則屬於姚廣孝的謀劃。
“建文二年,燕軍東昌之戰戰敗。”
“而命給事中到處尋找建文帝的下落,一直都找不到,溥洽被下獄已有十餘年。”
“配享太廟,應是姚廣孝作為朱棣謀臣的最大榮譽。”
雖然姚廣孝贏得了生前身後名,不過代價卻是靖難之役裡累累的白骨。
朱棣還讓姚廣孝留頭發還俗,分給他房產,送給他各種美女妻妾,金銀財寶。
“朱高熾繼位為帝後,再次對姚廣孝給予表彰。”
姚廣孝非但沒有淡泊名利,反而野心勃勃的想要建功立業。
他覺得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溥洽對姚廣孝說了朱允炆的下落。
“洪武九年,姚廣孝隨智及在蘇州居住,每日在一間名為蓮花室的房間裡修習禪學,念經修行。”
“為協助蘇湖賑濟,姚廣孝不厭煩勞,親身前往各縣。”
確實如此,姚廣孝單獨見過溥洽。
“姚廣孝借預言穩定軍心,聲稱東昌之戰雖敗,但往後的戰役燕軍將全部取勝。”
“姚廣孝的指揮貫穿了靖難之役的全過程,其輔佐朱棣決策,鼓舞燕軍士氣,最終促使燕軍取勝。”
朱允炆的下落,至今還是一個謎。
“姚廣孝受命赴南京考試,最終不願出仕,朱元璋隻好於次年春天賜以僧服讓他繼續為僧。”
“永樂十年,姚廣孝回看早年所撰《道餘錄》,將之重新抄寫後對外流傳。”
“但礙於當時社會奉行程朱理學的傳統,《道餘錄》在明清兩代飽受詆毀。”
既然姚廣孝都相信溥洽,他也隻好選擇相信。
再說了,這是姚廣孝的臨終之求,他也不忍心回絕。
本章完
**://**.eexsw.com/108063/36792724/
**.eexsw.com。m.eexsw.com(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