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十大謀士其中一個是洪承疇,他是明清之際一個有重大爭議的曆史人物。
有觀點認為,洪承疇為清朝統一中國出謀劃策。
參與清朝中央政務治理,在招撫江南、避免江南百姓生靈塗炭方麵,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也有觀點認為,洪承疇在大是大非麵前總是經不起考驗,挺不起脊梁,是一個可悲可歎的人物。
洪承疇的一生,明顯地分為兩個階段。
前半生在明朝,鎮壓農民起義,後與清軍作戰失敗被俘,皆不應肯定。
後半生投降清朝,為清朝征服東南和西南出謀劃策。
一定程度上降低百姓賦稅,可以緩解百姓的敵視情緒,對於改善不利狀況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
“五日,洪承疇又因病請求退休,經清廷同意。”
而且清軍之所以戰勝,不過是上天的旨意。
如果推薦人表現無法得到預期效果,那麼保舉人同樣也應當受到懲罰。
“洪承疇遂於五月出山海關,與圍困錦州的清軍對峙,在多次出擊中互有勝負。”
“洪承疇降清後,皇太極令他隸屬於鑲黃旗漢軍,待遇十分優厚。”
僅此一點,他就知道皇太極比崇禎更加英明。
洪承疇本身就是明朝的官員,十分了解江南人民的心理。
“為安定民心,清朝入關後,宣布取消明末的加派賦稅。”
更諷刺的是,連清廷也對他疏離防備。
“於是範文程立刻回奏皇太極,說洪承疇不會死,如此愛惜衣服,更何況生命。”
“曹文治死後,崇禎帝便決定以潼關為界,關外軍務由湖廣總督盧象升總理,洪承疇專督關內兵,對以李自成為首的起義軍實行重點圍攻。”
“次年,洪承疇升任為太子太傅,再次入內三院佐理機要,還擔任過《太宗文皇帝實錄》一書編纂的總裁官和會試主考官。”
清朝是他們滿族建立的王朝,對於滿族來說。
他賣主求榮是真,但他卻沒有出賣民族。
洪承疇憑借聰明才智深受他的器重,成為了他的得意門生。
“對於歸降的明朝官員,官複原職,對於降清的漢族文武官員,升級任用。”
洪承疇審時度勢,發揮自己的才能,所做出的努力,於社會進步有利。
雙方交戰,各自為主,皇太極不會介意。
“順治十七年,洪承疇因病請求回京。”
如今看來,洪承疇擔此重任後,很好的給大清解決了不少麻煩。
“洪承疇被圍至六月,糧食將儘。”
“洪承疇正打點行裝,準備回京,孫可望突然率眾出降。”
“也就是內外文武官員的奏章和各部院覆奏的本章,都要通過內院。”
“洪承疇所率領的明兵,被人稱為洪兵。”
“剩下的人逃往杏山,又遭遇伏擊,全軍覆沒。”
“送母歸原籍未奏聞,為親人服罪,情有可原。”
“在大順軍向北京迅猛進軍時,範文程曾上書多爾袞,指出明亡已是大勢所趨。”
在清朝統一天下的過程中,為了解決老百姓反抗的問題,洪承疇製定了好幾種措施。
如曾經的張春,得到恩情卻不能為自己效力,又不願以死明誌,最後沒有功名的死去。
回想鬆山兵敗後,洪承疇畏死降了清,成為鑲黃旗下的貳臣,留下罵名。
“晚上清軍豎梯入城,擒獲洪承疇與巡撫邱民仰、曹變蛟、王廷臣等將領。”
“清廷幾經爭論,賜以洪承疇三等阿達哈哈番的爵位。”
曾在洪承疇麵前,吟了首打油詩,譏諷他是山裡鷓鴣。
“隨後又調集總兵左光先和柳紹宗合擊農民軍,在乾鹽池大敗起義軍。”
洪承疇減少了武力征服,對百姓和社會來說減少了戰亂和破壞,有利於百姓和社會的安定以及生產力的發展。
“崇禎十二年,洪承疇調任薊遼總督,領兵與山海關馬科、寧遠吳三桂兩鎮合兵。”
“洪承疇的悍將曹文治主動請纓,率眾三千人,進擊農民軍。”
但他認為自己是忍辱負重,曲線救國的英雄。
“被打敗,逃回城內,但城門關閉進不去,於是敗兵大部分被殺。”
“他七歲受啟蒙教育,因家境不好,之後便輟學回家幫母親做豆腐乾。”
“順治十六年,清軍攻占昆明後。”
據說,有個同學也算有點文墨,還會吟幾句詩。
“範文程不僅不介意,還與洪承疇談古今大事。”
“清軍占領北京後,曾進行分功賞爵,洪承疇入內院佐理機務。”
“同時仍兼總督三邊之職,成為鎮壓農民起義軍的主要軍事統帥。”
倘若推薦者表現優異,那麼保舉人就可以得到相應的獎勵。
不論是多爾袞、順治帝還是康熙,都未曾讓他加入權力核心。
並向他詢問明廷製度,明廷宗室被俘虜,置若罔聞。
“天啟七年,洪承疇離開浙江,轉到陝西升任陝西督糧道參議。”
“兩年後,洪承疇升任兩浙承宣布政使左參議。”
“崇禎十四年,洪承疇奉命率領精銳十三萬來援,集結於寧遠,與清兵會戰。”
“洪承疇指揮清軍在常德設下埋伏,結果大獲勝利,迫使孫可望撤回貴州。”
從他投降清廷那一刻起,他就已經知道自己必然會是一個爭議極大的人物。
“農民軍采取誘敵深入、分而治之的戰略,使曹文治四麵被圍,被迫拔刀自殺。”
“崇楨二年,陝西農民王左掛率起義軍進攻耀州。”
“在略微調整後,崇禎帝批準其方略。”
“第二年二月,鬆山城副將派人前去請降,為表誠意,願拿兒子為人質。”
“洪承疇中了二甲進士後,在京城為官,前後在刑部做了六年小官。”
“洪承疇想要突圍,統領全部人馬進攻鑲黃旗,沒有成功。”
大明王朝的滅亡已經無法挽回,他能做的就是儘可能拯救更多的百姓。
“崇禎帝當初聽說洪承疇死了,賜祭十六壇,設立祠堂在都城外。”
洪承疇:我犧牲名節,為清廷效力二十年,卻落得一個尷尬的境地,不得不說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泉州乃是府城,學館裡讀書的人大多數家境不錯,衣食無憂。
論功行賞時,是不可能做到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所以洪承疇在晚年不免受到不公正待遇。
但從清朝勢力日趨強盛,實際成為全中華新的統治者,並迅速完成對全國的統一來看。
“回京後因其功大、位高、權重,引起滿洲貴族和一些漢族大臣的猜忌和不滿,受到冷落。”
因此,自然對效力兩朝的洪承疇加以貶斥。
誰說府城才子能?不信鯉敢躍龍門,眼睛長在屁股上,隻看衣衫不看人。
至於洪承疇被列入貳臣傳,則是由於現在大清統治已經鞏固。
經略西南時,因為畏難,幾次三番請求解任,想撂擔子逃脫。
“三月,皇太極采取長期圍困錦州的方針,勢在必克。”
“他上疏說雲南地方偏遠,土司種類最多,不易治理。”
進入靈堂,洪承疇向外公的靈位恭敬地跪拜行禮後,就振振有詞地念道祭文。
“康熙帝追贈洪承疇為少師,賜諡號文襄,立禦碑。”
“皇太極傳諭,將邱民仰、曹變蛟、王廷臣處死,洪承疇送往盛京。”
“洪承疇初到陝西,農民起義興起,官軍四處圍剿。”
“洪承疇率領一部分官員聯合本地鄉勇一萬餘人,將起義軍圍於雲陽,迫使這支農民起義軍乘雷雨之夜突圍出去。”
“不久,洪承疇的父親去世,再加上他本人的眼疾,所以上書請求他回京守製。”
“兩年後,清廷決定不再設五省經略。”
“順治二年,清廷正式任命洪承疇以原官總督,招撫江南各省地方。”
但在他們清廷眼裡,卻不足為憑,不屑一顧。
所以總的來說,對洪承疇的評價正麵多於負麵。
“洪承疇感歎皇太極對其待遇,遂叩頭請降。”
“皇太極親率大軍從盛京趕來,駐紮在鬆山、杏山之間,部署在明軍的南麵。”
“皇太極想要將洪承疇收為己用,命令吏部尚書範文程去勸降,洪承疇大罵不止。”
麵對前明政權的頑固抵抗勢力,洪承疇絕不手軟。
“五月二日,清軍進入北京。”
“由內院發到六科,由六科去抄發各部院。”
“洪承疇實行了以剿為主,剿撫兼施,各個擊破的方針。”
“雖略有升遷和政績,但仍屬於中下級官員。”
洪承疇有功於清之開國與清初的統一,可以說是開清第一功臣。
將帥因奮力作戰被擒,用他府中的金庫錢財當做贖罪來還就可以了,為什麼要懲罰他的兒女,何必殘害無辜的人。
“但兵部尚書陳新甲促戰,在崇禎皇帝也希望持重的情況下,采取了速戰速決的方針。”
“崇禎七年,洪承疇任兵部尚書,總督河南,山西,陝西,湖廣,保定,真定等處軍務。”
除此以外,他還舉薦了許多明朝的官吏。
他提倡興水利,減輕賦稅,發展經濟。
那時他入朝參見,皇太極令他上殿坐,賜茶招待。
對於這些,他儘管心裡難受,但也早有預料會這樣。
“水溝學館是洪啟胤開的,洪啟胤發現洪承疇幫他人作對子一事,於是不收學費將其招入學館學習。”
主持喪事的人問他們有無祭文,母親搖頭,洪承疇卻張口說有。
他發現洪承疇為了讓學館裡的學子多買一塊豆腐乾,就幫助這些學子對對子。
“爭取明朝降官和漢族地主的支持,且為崇禎帝發喪,利用懷舊的心理,得到百姓的讚同。”
上天有好生之德,所以賜恩於他,既已知恩情,應當儘力為自己效力。
山裡鷓鴣咕咕叫,撒泡尿兒自己瞧,粗布衣衫番薯腔,一塊朽木豈能雕?
“皇太極死後,多爾袞攝政,洪承疇才逐漸受到重用。”
“六年,洪承疇在刑部換了三個位置,先後任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刑部貴州清吏司主事,改任刑部雲南清吏司主事。”
在效力清廷期間,他一直力主招撫,避免了江南生靈塗炭。
“最後集體商議背山突圍,最終數十萬人土崩瓦解。”
“為安定北京的秩序,洪承疇還上本對京城的緝察工作提出具體的建議。”
為了穩固大清這個新政權,洪承疇提出了不少建議被采納。
“洪承疇隨即又被任為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省。”
“多爾袞此時已知悉李自成攻占北京和崇禎帝已死的消息,他決定向洪承疇谘詢軍事。”
“崇禎十一年,李自成起義軍北行入陝後又進入甘肅。”
“十月,清軍大舉入侵大明,分路蹂躪京畿至山西界,複至山東,攻破濟南。”
“但由於皇太極對他尚存戒心,一直沒有任命他官職。”
“崇禎八年,農民起義軍逐漸壯大,戰鬥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為了緩解矛盾,洪承疇便積極對於過去的這些舊交進行人情關係疏通,促進他們歸降。
“王左掛此後又在懷寧河再敗,於是在崇禎三年向明朝請降。”
“八月,明軍援兵已到,為斷絕洪承疇歸路。”
“洪承疇學習刻苦,經常向洪啟胤家中借書。”
“李自成是王左掛部下,他和一些頭目對王左掛受降不滿,自謀出路。”
洪承疇還有一個重要措施,那就是武力解決。
“兵部對此方略極表稱讚,將洪承疇比作範仲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