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個個科學家被主播提及,最緊張的莫過於徐光啟。
畢竟他也在科學領域有不小的成就,自然希望借助主播的嘴名傳天下。
而且他覺得自己的機會非常大,原因也很簡單。
在清朝滅亡之前,科學並不被世人重視。
也正因如此,整個古代中國搞科學研究的人少之又少,就更不用說做出一些重大成就了。
而他恰恰就是那個信奉科學的少數人之一,而且也在科學方麵做出了卓越的功績。
所以,他猜測主播有很大的可能提及自己。
事實也正如徐光啟所猜測的那樣,蘇晨下一個介紹的科學家就是徐光啟。
華夏文明擁有五千年的曆史,四大發明更是令國人自豪。
但在明清時期,卻以天朝上國自居進而固步自封。
實際上當時的中國,在數學、天文、曆法、火器、軍事等方麵,早已遠遠的落後於西方。
而那時卻有中國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人,他便是明末著名科學家徐光啟。
在晚明儒道佛三教普遍浸潤下的東方世界,出現一個具有近代自然科學傾向的士大夫,本來就是一個奇跡。
徐光啟的出現,固然得益於一個文化交融的大時代格局,但同時還有三個缺一不可的條件。
一是,對自然事物的濃厚興趣。
二是,對異族文化的平視與包容。
三是,對事物本源的積極探究。
有了這三個條件,作為儒家士大夫的徐光啟,這才成為信奉科學的徐光啟。
要提及中國古代的科學家,就不得不提明朝的內閣大學士徐光啟。
徐光啟在科學方麵所做出的傑出貢獻,直到如今還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也正因為如此,現如今上海的徐家彙的名字來曆,便於徐光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
“徐光啟,於大明嘉靖四十一年出生於鬆江府一個貧苦的家庭當中。”
“父親是個小商人,家裡有一點土地,但日子過得並不寬裕。”
“所以徐光啟從小就從事農業生產勞動,這對他後來的成長有很大影響。”
“徐光啟在0歲左右的時候進了縣學,成了生員。”
“歲時回鄉參加了本省的鄉試,一舉奪得了鄉試的第一名,中了解元。”
“歲時又到北京參加中央一級的考試,中了進士,後來在翰林院作了個小官。”
“當時由於朝廷的**,徐光啟在政治上很不得誌。”
“在總共隻有七年的天啟年間,徐光啟在朝三進三出,雖說做到了禮部右侍郎的官位。”
“但是奸臣當道,他一事無成,最後落職回家。”
“這倒使徐光啟有了比較充裕的時間,能夠更加專心致誌地從事科學研究事業。”
“從萬曆到天啟之際,意大利傳教士利馬竇在北京居住。”
“這期間,徐光啟和利馬竇來往密切。”
“兩人一起研究數學、天文、曆法以及地理、水利等學問。”
“兩人合作共同翻譯了不少科學方麵的著作,其中有《幾何原本》、《測量法義》等等。”
“因此,徐光啟從而成了中國介紹西方科學成就的先驅者。”
“年,崇禎皇帝繼位後,委派徐光啟負責重修曆法的工作。”
“僅用了四年時間,徐光啟就編成了《崇禎曆法》。”
“這部書共0多卷,雖是集體寫成的。”
“但徐光啟作為主編,從思想方法到編輯體例等都是由他規劃決定的,而且全書大部分也由他修改審定。”
“同時,這部書是中國曆法的一次重大改革。”
李鴻章:徐光啟主政的最大成就,應該就是編寫《崇禎曆書》了。
縱觀徐光啟的一生,對清朝而言,最有用的成就還是《崇禎曆書》。
由於欽天監推算日食不準,崇禎皇帝召回了已退休的三朝舊臣徐光啟,要他主持曆法改革。
0歲的徐光啟以高度的熱情參與到各種測量與編製工作中,一大批年輕官員擔任助手。
由於專心過度,徐光啟還不慎從觀象台上摔下來,腰部受了傷。
總算皇天不負有心人,這部用西方天體理論指導的曆書,終於完成了。
崇禎是明朝末代皇帝,國家已風雨飄搖,召回一個重臣,僅僅是為著一部曆書。
而這部既不能打仗又不能救流民的曆書,竟成了徐光啟最大的政績。
之所以如此,這是因為天文曆法在中華傳統政治中,有著非同尋常的重要地位。
無論崇禎還是徐光啟,都是把它當做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來看待的。
因此,曆書編好後,崇禎皇帝讓大臣們充分商議,直到明朝滅亡之前才頒行天下。
清朝入主中原後,順治皇帝也認為這部曆書非常好,直接改名後照樣頒行天下。
值得一提的是,當徐光啟以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銜的顯赫身份去世時,因為家中沒有錢而被迫請求朝廷的撫恤。
這在明末那個貪汙**的時代,為官清廉的徐光啟無疑是一個另類。
這一點,尤為讓他敬佩,能做到這一點的在明末鳳毛麟角。
“徐光啟以淵博的中西天文學知識,取長補短,互相參照,突破了傳統的範圍。”
“使曆法的科學性達到了新的高度,向近代天文學和數學邁出了可貴的一步。”
“徐光啟一生著述很多,除翻譯以外,他還有很多自己關於自然科學的學術著作。”
“不過徐光啟用心儘力的,還是對傳統農業科學技術的研究和總結。”
“徐光啟先後花費了幾十年的工夫,收集材料,分析研究,寫出了一部被後人稱為農業百科全書的科技著作——《農政全書》。”
“此書較之其它農書,最突出的特色是農政,也是此書之所以命名為《農政全書》的原因。”
“這部書從墾田、種植、農事、水利、農器製造、樹藝、牧養,一直講到除蟲、荒政,是一部真正的農業方麵的百科全書。”
“《農政全書》大量吸收了我國曆代農學著作資料,同時又有徐光啟自己的著述。”
“對相關資料不隻是抄錄,每篇後麵都有他自己的見解、評論或實際驗證。”
“徐光啟自己新增加的部分,都是他長期觀察研究和親身試驗後撰寫的,書中那些專題論述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徐光啟在數學、天文、曆法、生物等方麵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在我國科學史上是一位優秀的科學家。”
“年月,徐光啟在北京的寓所裡病逝,終年歲。”
張之洞:拋開做官來說,徐光啟本質上就是個科學天才。
歲中秀才,歲中舉人,歲中進士,徐光啟前前後後為科舉忙乎了太長時間。
但是,漫長的趕考歲月、繁忙的行政工作,都沒有影響到徐光啟的科研事業。
《農政全書》如期出版,而徐光啟也成為中國曆史上一位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
應該說,這得益於徐光啟的童年以及他的傳教士朋友。
出身於社會底層的徐光啟,從小就嘗過耕織的辛勞。
徐光啟經常下地幫助父親做農活,還向彆的老農學技術,給棉花結頂打杈,產量比原來增加不少。
小小童心,頗受鼓舞,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已然萌發。
後來遇上了傳教士利瑪竇,徐光啟又深切體會到西方科技對富國強兵的積極意義。
於是放棄了詩詞歌賦,重拾童年愛好,在天文地理、水利測繪等領域一點即通。
徐光啟對科技的貢獻,該從一個甘薯說起。
父親去世那年,江南水災,農田儘淹。
已是朝廷大員的徐光啟回家守孝,十分憂心。
若不及時補種彆的莊稼,來年肯定會出現饑荒。
恰在此時,一位朋友提到,福建一帶從外國引進了一種高產農作物甘薯,極易成活。
徐光啟心思一動,立即讓朋友帶來一些秧苗,開荒試種,果然豐收。
於是徐光啟把種植心得編成小冊,發送父老鄉親。
於是乎,本來隻在福建沿海種植的甘薯,就這樣得以在江浙推廣。
幾年以後的初冬,守孝後回朝不久的徐光啟因與大臣們政見不合。
一氣之下,告病到天津閒住,繼續試種甘薯。
徐光啟利用地窖保溫技術,成功地將這一高產農作物品種介紹到了寒冷的北方,而地窖儲存法也在北方沿用至今。
徐光啟在天津時,見當地的農業種植水平不高,導致了軍糧供給緊張、百姓生活困難。
於是又想辦法在兩縣開渠種稻,進行各種農業試驗。
官場的日子沒幾年平安,很快,宦官魏忠賢權傾朝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