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個個學派粉墨登場,其他學派的讀書人也紛紛緊張起來。
雖說諸子百家學派眾多,但真正有影響力的並不多。
他們自然希望自己的學派能借此機會揚名,隨即蘇晨介紹起了擅長邏輯辯論的名家。
先秦時期,社會發生巨大變革,使得古代哲學思想空前繁榮,百家爭鳴局麵形成。
當時社會問題的迫切實際需要,促使辯論思潮興起,也使得名家學派迅速崛起。
秦大統一後,實行文化**政策以維護統治,百家爭鳴終結,名家也走向衰落。
“他被稱為戰國時期的辯論奇才,眾多大師都被他駁的啞口無言。”
“他被諸子百家稱為杠精學派,列國聞名卻被群起而攻之。”
“他的學說在過去千餘年中屢遭非議,現在他卻擁有哲學家、邏輯學家等多重頭銜。”
“公孫龍,字子秉,戰國時趙國邯鄲人。”
“他是名家學派的集大成者,也是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名家學派流行於戰國中後期,提倡正名實,即正彼此之是非,使名實相符。”
“善辯,以語言邏輯與分析見長,故又稱辯者,在西漢時改稱名家。”
“所謂名學,就是如今所講的邏輯學。”
“它揭示了名實關係,能使人準確地把握概念和名稱。”
“但事實上,諸子各家學派都認為名家學說是詭辯之學。”
“換個說法理解,就是現在的杠精。”
“莊子認為名家曲解彆人的意思,通過辯論邏輯讓彆人啞口無言,但又不能真正說服彆人的內心。”
“趙國首都邯鄲的學術氛圍十分濃厚,公孫龍從小就受到各派學說的熏陶,使他長於思辨,善於標新立異。”
嬴政:公孫龍提出違反世人認知的白馬非馬觀點,如今看來更像是為自己揚名的手段。
公孫龍所處的時代,當時天下大亂,禮壞樂崩。
禮講求的是有序,有序就是所有人各在其位,各司其職,各守其禮。
而禮壞樂崩的情況下,世人就沒了這種名副其實的概念,現實中名與實嚴重脫離。
比如士大夫在宴請賓客時使用和周天子同樣的規格,妻子背叛丈夫與他人私通,孩子不守孝道虐待父母等等。
這樣的社會現狀,令當時的許多有識之士憂心忡忡。
孔子作為春秋時期最有名的思想家,首先提出了名這一術語,並提倡正名運動。
此後,諸子百家都開始加入到名辯的浪潮之中。
儒、墨、道、法等學派紛紛發表自己有關名實的看法,不過他們大多是以政治的觀點來看待名實關係。
直到公孫龍才開始真正將名實關係作為一個專門的邏輯問題加以研究,形成了名家學派。
公孫龍創立學說的目的也與其他學者一樣,是為了正名實和化天下。
隻不過公孫龍走的是一條另類的道路,那就是用類似炒作的手段讓自己的學說聞名四方。
他彆出心裁地用白馬非馬這一明顯有違常認知的例子引出自己的觀點,果然其學說剛剛興起就引來各家的高手來與自己辯駁。
一來二去,公孫龍也就隨著白馬非馬的觀點在諸子百家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以公孫龍為代表的名家,由其學派思想提出了二十一個辯論命題,其中經典的六個命題。”
“第一個命題,卵有毛,名家說蛋有毛。”
“其推理是蛋能孵化出有毛的雞鴨,所以蛋是有毛的。”
“第二個命題,雞三足,名家說雞有三隻腳。”
“理由是除兩隻腳外,再加上雞腳這個名稱,所以得出雞有三隻腳。”
“第三個命題,龜長於蛇。”
“蛇比龜長,人人皆知。”
“可名家偏說龜比蛇長,其理由是龜有大小,蛇有長短,大龜可以長過短蛇,所以說龜比蛇長。”
“第四個命題,馬有卵。”
“馬是胎生,禽是卵生。”
“可名家卻偏說馬能生蛋,理由是萬物本質是同一的,胎生的馬與卵生的禽都是物,所以馬也可以有蛋,或者可以卵生。”
“第五個命題,狗非犬。”
“狗就是犬,犬就是狗,一物二名而已。”
“可名家說狗不是犬,爾雅中曾解釋,犬沒有長大時叫狗。
“公孫龍據此論道,二物必有二名。”
“狗就是狗,犬就是犬,狗不是犬,犬不是狗。”
“這並不是大小之彆,而是二者實質區彆。”
“第六個命題,丁子有尾。”
“釘子是楚國人對青蛙的稱謂,人人皆知青蛙沒有尾巴。”
“可名家偏說青蛙有尾巴,理由是青蛙的幼蟲蝌蚪是有尾巴的,可見青蛙原本是有尾巴的。”
“在看到如雞有三隻腳這些命題理論時,都不禁產生這不就是所謂的抬杠嗎?”
“而名家學派的極大成者公孫龍,他正是由於白馬非馬、堅白石等看似抬杠的理論而名揚列國,他也是名家諸子中唯一留下學術著作的人。”
莊子:公孫龍的思想都是些無用之言、旁門左道。
世人會因為公孫龍的詭辯而產生困惑,終將導致天下大亂。
不僅他們道家打擊批評公孫龍的思想,就連儒家也認為公孫龍的理論有百害而無一利。
甚至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也曾表示,王公大臣要是喜歡公孫龍的思想會導致律法混亂,百姓要是喜歡則做事會混亂。
儒道兩家,之所以認為公孫龍的思想沒有用。
這是因為,雖然公孫龍提出理論的目的是正名實而化天下。
但是公孫龍的主張中卻很少有政治主張與見解,更多的是邏輯的推理證明方法。
這就使得公孫龍的思想看上去有些難以理解,因此在實行和運用上自然也就有一定難度了。
一般人如果不能理解公孫龍的思想內涵,很容易將他的邏輯思維理解成詭辯,而詭辯自然是無益於事的。
與此同時,公孫龍子的邏輯思辨與統治者需要做的愚民是完全相反的。
如果人們廣泛接受公孫龍的思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立意識,有自己的思想主張和見解,那麼統治者用來愚民的政策也就很難實行推廣下去。
隻有天下都是愚民的時候,統治者才容易做到令行禁止,從而使得天下大治。
“一天,公孫龍牽一匹白馬想要進城,但是守衛告訴他這座城池規定馬不能夠進入城內。”
“公孫龍便以白馬非馬的命題與之辯論。”
“公孫龍說白是指馬的顏色,馬是指馬的形體。”
“白是用來稱呼馬的顏色的,不能稱呼馬的形體。”
“因此白與馬兩個概念合在一起,所包含的意思就不是抽象的馬的概念。”
“公孫龍說如果你到馬廄裡去取馬,黑馬與黃馬都是你取的對象。”
“如果你隻取白馬,那麼黃馬與黑馬就不是你取的對象。”
“取馬的時候,黃馬和黑馬都來了,他們可以看成一樣。”
“姑且說作有馬,而不可以說作白馬,可見白馬不是馬的道理就很明白了。”
“在公孫龍看來,白馬的概念是非常具體的,馬的概念是非常抽象的。”
“然而常識的判斷卻是非常矛盾的,白馬是馬。”
“這等於說,具體的白馬是抽象的馬。”
“如果把他的這個哲學命題詮釋一番,則應讀作具體的馬不是抽象的馬,具體的事物不是抽象的事物。”
“由此可以看出,白馬非馬這個哲學命題的提出,標誌著人類認識能力的提高,已經注意到了具體與抽象、個彆與一般、個性與共性的關係問題。”
“公孫龍首次提出這樣的問題,為哲學增添了新的範疇。”
“其提出的哲學觀點遠遠超過他所處時代人們的認知水平,這是他的觀點不被諸子百家所理解的原因。”
韓非子:諸子各家普遍認為公孫龍為詭辯,又似乎無法在辯論中勝出。
公孫龍的這段話,每一句分開看都是對的,讓人無法反駁。
但是由這些正確的話推導出的結論,卻違背了世人的一般認知。
在不能承認卻也無力辯駁之後,世人就給公孫龍安上了一個詭辯的頭銜。
公孫龍的辯駁能力之強,就連孔子的後人都無法反駁。
有一次孔子的六世孫孔穿路過趙國,專程到平原君處找公孫龍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