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
說是有百家學派,但真正有影響力的並不多。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縱橫家,陰陽家。
隨著最後一個學派陰陽家的結束,可謂是有人歡喜有人愁。
喜的自然是被蘇晨提到的八大家,愁的則是那些沒能借此機會揚名的學派。
“諸子百家有影響力的八大家就介紹到這裡,現在主播回答孔聖人的問題。”
“儒家思想的發展,經曆中華兩千年曆史的演化,走過了五個重要的的發展階段。”
“先秦時期儒家的創立,漢代的獨尊儒術,宋代的程朱理學,明代的陽明心學,以及清代走向低穀。”
浩浩華夏史,悠悠五千年。
王朝更替不斷,唯儒家思想常在。
縱觀儒學的曆史發展,有低穀也有巔峰。
儒家思想曾經長期作為中華民族的正統思想,既是王朝的政治指導思想,也是民間社會普遍奉行的思想。
過去,佛家和道家在官方和民間也有一定影響力,但終歸沒有像模像樣地成為朝廷官方思想。
現如今常常說的文化自信,與儒家思想文化是分不開的。
“儒家發展的第一階段,先秦時期儒家創立,儒家思想發端和初步形成體係。”
“儒家思想的積澱深厚,經曆過漫長的變遷。”
“到春秋的孔子時代,算是已基本成為一種獨立的學派,成為諸子百家的一員。”
“早在西周時,周公姬旦等政治家就提出了有德者居之等思想,儒家思想開始發端。”
“周公等人認為,君主能握有天下,是來自上天的眷顧。”
“為了回報上天,君主必須以德治國,以德修身,善待祖宗,保護臣民。”
“德在位在,無德則會被上天拋去。”
“這個起步很高端,理論基礎比較厚實,一開始就把個人命運與上天勾連在一起。”
“大約過了五百年,孔子和他的弟子繼承了前人學說,在此基礎上創立了儒家學派。”
“一開始並不十分係統,也談不上很精細,但是框架和脈絡已經形成。”
“孔子出身沒落貴族,青年時步入魯國政壇,並開辦學校招收弟子。”
“在魯國政壇沉浮多年的孔子不能為魯國權貴所容,不得不出走,帶領弟子周遊列國。”
“在離開魯國十四年,遊曆數個國家後,孔子仍不能獲得機會施行自己的政治理念。”
“孔子最終回到魯國,在家鄉編訂六經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樂經、春秋。”
“孔子的影響極大,在古代被曆代王朝以及知識分子尊崇為聖人。”
“在其死後的兩千多年裡,其形象被逐漸神聖化,成為儒家文化的象征,被尊為至聖先師。”
“其所編訂的六經,也成為中國古代最為重要的經典。”
“孔子生平與學生們的對話被編成論語流傳至今,其思想被後世奉為士大夫為人處世的準則。”
孔子:儒家能夠曆經兩千年歲月,大大出乎我的預料。
儒家從創立一直到清朝的沒落,如此漫長的歲月,他不禁感慨萬千。
曾幾何時,他的儒家學說並不受各諸侯國君主待見,認為儒家思想對爭霸天下毫無用處。
可不曾想,儒家打敗了道家、墨家等當世顯學,一直想到了最後。
雖說最終還是走向了沒落,但能夠曆經兩千年風霜,他已經非常滿足了。
儒家能有如此傲人的成就,最大的功臣就是大漢朝的董仲舒了。
要是沒有董仲舒給漢武帝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就沒有曆朝曆代帝王把儒家思想當做治國理政的根本。
如果他所料不錯的話,儒家思想在大明王朝發展到了頂峰。
提出陽明心學的王陽明既然能夠被世人稱為聖人,那就足以說明王陽明的陽明心學把儒家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他非常好奇,陽明心學究竟講了什麼內容,竟然能讓王陽明與他並稱為聖人。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和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是這個時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品。”
“不過,四書五經並不像學術論文那樣條理清晰,結構分明。”
“基本是語錄體,雞零狗碎地這一句那一句。”
“有時還會重複,有的還舉例子講故事。”
“好在,它們的中心思想是比較突出的。”
“說來說去,說的都是一件事。”
“如何正心?如何處事?如何成才?”
“圍繞這三個中心,孔子和他的弟子總結出了最核心的內容仁。”
“仁者愛人,愛自己也愛他人。”
“這樣才能成功,才能走得更遠。”
“仁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個是忠,一個是恕。”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一個人想要成才成功,就要理解彆人、支持彆人成才成功。”
“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不要強加給彆人。”
“實際上,這兩句話看似好理解,但沒有那麼好把握。”
“孔子的弟子曾子對儒家思想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他寫的大學是儒家最經典的著作之一,對人的成才首次提出了係統的具體的路徑。”
“一是三綱領,即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明德,修養德性。”
“親民,與人和諧相處。”
“至善,做最好的自己。”
“二是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格物,學習實踐。”
“致知,豐富自己的知識。”
“誠意,誠懇做人。”
“正心,端正心態。”
“修身,修養心性。”
“齊家,把家庭關係搞好。”
“治國,治理好自己的小諸侯國。”
“平天下,為天下太平做出貢獻。”
“這個路徑得到後世很多人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影響深遠。”
“後世儒家思想的各種流派,都繞不開這個路徑。”
曾子:老師把衣缽傳給我,我沒有辜負老師的期待,沒有讓儒家在我手裡敗落。
顏回一直侍老師如父親,而老師對顏回也視如己出。
顏回悟性高,且為人謙卑,老師最初想讓顏回做自己衣缽的傳承人。
可惜顏回這個最合適的接班人死了,老師隻得重新物色合適的接班人。
在老師的眾多弟子中,論做學問,論辦事能力,論教導弟子的本事,他都不是最強的。
但為了確保儒家的學說能原原本本地傳承下去,老師毅然選擇了他。
用老師的話說,他發之不足,守之有餘,能把守好儒家這份傳承。
事實證明,老師的眼光確實厲害,他這個接班人選對了。
他把從老師那裡學來的學問,原原本本傳授給了老師的孫子子思,而子思又把學問原原本本地傳給了孟子。
這兩人分彆寫出了儒家經典大學和中庸,足以說明他這個過渡接班人的稱職。
“孟子是儒家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他自稱學習孔子是他畢生的願望,以孔子思想的繼承人自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