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十四載,杜甫被李林甫授予河西尉這種小官。”
“但是杜甫覺得授予他這個官職是對他的侮辱,於是不願意為了那五鬥米折腰。”
“朝廷又將杜甫改任為參軍,也是一個官職不大的小官職。”
“杜甫也在自己的詩裡提到過自己曾經擔任過參軍的事實,其實這些官職也隻是有名無實,虛職而已。”
“杜甫當時已經44歲了,來到長安10多年,他慢慢學會了接受現實。”
“當初的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骨氣,隻會讓自己一家老小陷於貧寒和溫飽都成問題的困難中。”
“因為杜甫的官職基本是虛職,而朝廷也大多拜高踩地。”
“杜甫每個月很夠領到的俸祿也是少得可伶,連一家人的溫飽都成了嚴重問題。”
“那一年,杜甫的小兒子餓死在家中。”
“杜甫為此寫了一首著名的石壕吏,讓人非常心碎。”
王安石:杜甫在長安時期和李白的相遇,堪稱中華文學史上偉大的相遇。
杜甫和李白實際的交往其實很有限,但卻很有意義。
杜甫和李白真實相處的時間,集中在天寶年間。
杜甫陪李白渡過黃河去了趟王屋山,拜訪得道高人。
秋天又一起到宋州尋訪大詩人高適,登台飲酒。
第二年秋天,兩人又在兗州重逢。
兗州之會後,兩人雖然再無相見,但杜甫經常有詩來表達想念。
安史之亂爆發後,李白被卷入永王的軍事行動中,因此下獄。
杜甫牽掛不已,連著好幾晚夢到李白,並為此作詩留念。
從某種程度上說,李白是杜甫精神世界的一個參照,甚至就是杜甫另一個自我的投射。
杜甫在詩裡說的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似乎更像是在說自己。
對於杜甫來說,李白出現在他最迷茫的時候。
讓杜甫求取功名利祿的世俗壓力下,看到了一種灑脫的人生。
自古以來,在同一領域的巔峰人物,有很多終生難以相遇。
隻有李白和杜甫,同處一個時代,並且他們彼此相遇了。
杜甫和李白的相遇,是文學史上最激動人心的時刻。
這是太陽與星星的相遇,或許隻有老子和孔子的相遇能與之媲美。
李白具有濟蒼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負,這一點正好與杜甫的人生理想相契合,所以他們一見如故。
李白愛憎分明、行俠重義的高尚品格,更是深深感召著杜甫。
而最終使他們靈犀相通,不能相忘於江湖的,是他們對詩歌的探討。
在每個人的一生中,或許都需要一個偶像,需要去膜拜,需要去仰望。
杜甫是幸運的,他遇到了這個偶像李白。
並且他的偶像完全接納了他,在真心地喜歡著他。
因為對偶像的傾慕,所以思念。
因為思念,所以寫詩。
終其一生,杜甫為李白一共寫了十五首詩。
不知李白初見杜甫的時候,有沒有料到,這個和自己如此投緣的年輕人,有一天會和自己在詩壇齊名。
毋庸置疑的是,杜甫和李白遇見以後。
李白對杜甫的肯定和欣賞,給了杜甫將詩歌繼續寫下去的巨大的信心和力量。
“杜甫晚年,安史之亂爆發,人心惶惶,此時的唐玄宗選擇逃跑。”
“在這一年,太子李亨即位,為唐肅宗,此時的杜甫也在避難。”
“杜甫聽說了唐肅宗即位,國難當頭,杜甫想要為國家儘一份自己的力。”
“可是在途中,杜甫被叛軍所俘,押到長安。”
“叛軍並沒有把杜甫放在眼裡,可是杜甫一直都在憂國憂民。”
“在此期間,他寫下了兩篇用血淚造就的文章,字字珠璣。”
“文章表達了自己報國的忠貞和憂國憂民,可是他依舊懷才不遇。”
“到了國難關頭,杜甫依舊沒有放棄為國效力。”
“這時候,他偷偷逃出來,想投奔唐肅宗。”
“杜甫依然不受重用,被授予左拾遺這個官職。”
“這是他為國效力,實現自己誌向的開端,可是沒想到不久後還是被貶了。”
“杜甫被貶後心情十分憂鬱,此時的杜甫年事已高,看儘了世態炎涼。”
“因為杜甫為人說情,唐肅宗下令終生不再任用杜甫。”
“在安史之亂的有一次戰亂中,杜甫目睹戰亂對百姓身心的摧殘。”
“他在憂心之下寫下了被後世歌頌的三吏、三彆,反映了當時百姓生活的疾苦,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
“那時候正值戰亂,朝廷賦稅重,青壯年都要被抓去服勞役,剩下妻兒老小孤苦伶仃。”
“杜甫在經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後,他不再對朝廷抱有任何幻想。”
“也不再奢望能通過做官,達到治世救民於水火之中了。”
“他厭惡了仕途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
“他的心境再也不像當中站在山頂時的熱血沸騰了,隻剩下無奈和慨歎。”
“於是他辭去了官職,在友人的幫助和接濟下,來到了成都建立了一座草堂,史稱杜甫草堂。”
“後來,好友不停地給杜甫推薦官職。”
“杜甫在此期間也擔任過很多官職,但是都比較小。”
“杜甫幾次辭職,生活極其艱苦。”
“那一年,杜甫想要回鄉,乘舟遠行,正逢大亂。”
“杜甫想投靠親戚,但是又逢大水,餓得幾天沒有吃東西。”
“後來得貴人相救,洪水依然沒有退去。”
“後來,杜甫在回鄉的途中去世,時年59歲。”
“杜甫一生憂國憂民,品德高尚,可是懷才不遇。”
“都說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杜甫的經曆也非常的坎坷艱辛,也是他的辛酸往事造就了悲壯憂鬱的詩風。”
“晚年的詩中突顯了自己的悲慘遭遇,所以詩風大多沉鬱頓挫。”
“杜甫的詩也被稱為詩史,它反映了唐朝由盛轉衰的一個過程。”
朱棣:杜甫的死因有很大的爭議,但真實的死因應該是病死的。
杜甫的死因說法不一,有飲酒過多而死,有吃東西撐死,有失足落水溺死,有食物中毒而死。
但杜甫的真實死因,早就在自己的詩文登高中明示過。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儘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這裡的百年多病是杜甫形容自己多病,而在其他詩詞中也多次提到自己有病。
杜甫之所以病逝,或許與自己一生的悲慘經曆有關。
唐代重科舉,讀書人經常為了仕途夜讀。
杜甫也經常看書到深夜,長期夜讀除了會影響視力,還會影響身體健康。
唐人愛飲酒,杜甫的好友李白就是個酒壇子。
唐朝的詩人喝酒,幾乎不吃飯,僅以行酒令等遊戲助興。
這樣長期空腹喝酒,對身體的損失極大。
杜甫具體有多愛酒,從他的詩中就可窺見一斑。
杜甫青年中年時期,曾因經濟苦難長期性餓肚子,長此以往難免會留下病根。
杜甫得知自己已經落下病根後,也一直未做醫治,反而還堅持飲酒作樂。
如此一來,他的病情便也一步步惡化,到最後一發不可收拾。
值得一提的是,杜甫去世時。
唐朝終於不再動蕩,他所牽掛的黎民百姓也終於再次過上了安穩日子。
想來,杜甫臨死時,應當已經瞑目。
本章完(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