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曠世名著《西遊記》是一部奇書,那麼作者吳承恩就是一位奇士。
吳承恩是古今造神第一人,不僅為勾劃了一個奇幻瑰麗的神魔世界,更塑造了孫悟空、豬八戒等眾多經典人物。
這些角色的出現,大大豐富了神話人物譜係,成為經典中的經典。
吳承恩的一生,可以概括為三個階段。
少年時揚名一方,鴻鵠之誌,胸懷天下。
青年時屢試不第,剛正不阿,初心不改。
老年時看透官場,專心寫作,淒涼離世。
“明朝嘉靖年間有這麼一個人,從小到大就對一些鄉野雜文和古代神話故事有著濃厚興趣,他就是吳承恩。”
“吳承恩是淮安
“但整個吳家很少有入朝為官的領軍人物出現,所以吳承恩父親希望自己這個兒子能夠入仕為官,光宗耀祖。”
“但是吳承恩從小開始雖然對文學很感興趣,可是感興趣的領域卻跑偏了,喜歡神話故事,這就讓吳父很不理解。”
“因此,吳父經常同吳承恩談心,告訴他神話故事並沒有辦法幫助家族走上輝煌。”
“隻有學習文章經略,這才能夠振興家族。”
“因此,吳承恩收起了熱愛中國神話故事的那顆炙熱的心,轉向去認真鑽研經略文章。”
“吳承恩這個人極有毅力,並且特彆的愛學。”
“從私塾開始,吳承恩就得到老師的喜愛。”
“通過勤奮學習,這也讓吳承恩在繪畫、詩詞、經略、文章和圍棋等多方麵都十分的優秀,更是被稱之為天才。”
“後來在私塾老師的幫助下,吳承恩進入了當地知府開辦的書院讀書。”
“但是在這期間,他心裡對神話奇聞的興趣又上來了。”
“一邊讀書,一邊收集著淮安當地的奇聞軼事。”
“而書院的教習老師們也算比較大度,並沒有多加乾涉吳承恩的興趣,隻要他在學業上認真學習就可以了。”
“但嘲諷的是,吳承恩雖然聰明勤奮好學,卻沒有考上科舉。”
“吳承恩適齡後第一年報考科舉,在鄉試就被刷下來了。”
“後來幾年情況也是差不多,連續的失敗讓吳承恩很是喪氣。”
“而吳父認為就是他那個喜愛神話奇聞的興趣害了他,於是吳父就不讓吳承恩繼續創作神話異聞故事。”
“隨著年齡越來越大,吳承恩對仕途也是十分的迷茫。”
“吳父甚至打算托人把吳承恩塞進官府當個小吏,先穩定下來再一步步的升官。”
“但是吳承恩卻認為,這樣等於讓上半生的寒窗苦讀白白耽誤了。”
蒲鬆齡:少年時揚名一方,可最終卻屢試不第,這對吳承恩的打擊可想而知。
年少的的吳承恩不僅滿腹詩書,而且精於繪畫書法。
吳承恩的驚才絕豔,讓他遇見了一生中重要的伯樂,那就是在當地開辦書院的淮安知府葛木。
葛木一到任便建學堂,招收學子,興教化,更是常到書院授課。
而吳承恩,便是最得葛木賞識的那個人。
葛木在吳承恩才華橫溢的筆墨文章裡,看到了一個少年的磊落風骨。
於是邀吳承恩代寫《告先師廟文》,此文被工匠刻於書院大殿上,以表對吳承恩的鼓勵和認可。
葛木在任期間,廣施惠政,安撫百姓,頗見成效。
在他的耳濡目染之下,吳承恩有了一個清晰的人生方向。
那就是立誌做一個選賢任能,為民做主的賢相清官。
吳承恩與同窗好友,前去金陵參加每三年舉辦一次的鄉試。
吳承恩將心中經天緯地的治世策略書寫在考場上,他盼望能得到主考官的欣賞,以實現父親和恩師葛木的殷切期盼,以及自己的遠大理想。
可是那長長的榜單沒有容下他吳承恩,致使吳承恩心中抑鬱難解。
明明被人稱讚文采斐然,都是經世致用之道,怎麼就能名落孫山。
不久之後,吳承恩的父親懷著滿心遺憾去世。
吳承恩不甘十年寒窗付諸東流,更不願滿腹才華無用武之地。
更怕的是辜負恩師葛木的深深期望與栽培,負了自己心中的理想,於是開始了人生中漫長的科舉之路。
隻是可惜,二十年的奔波,七赴鄉試,皆一無所獲。
“後來吳承恩中年的時候,機會終於降臨到他的頭上。”
“朝廷補了吳承恩一個歲貢生的身份,貢生相當於已經有擔任地方官員或者中央小官員的機會了。”
“吳承恩再一次滿懷希望地來到北京城,北京城的一切都讓吳承恩感覺到明媚溫暖。”
“吳承恩和其他的貢生一起在宮廷外等待接見,而那時候正值嘉靖皇帝統治。”
“當時或許是因為吳承恩的年齡太大了,一起來的貢生們都領到了官職。”
“然後回去喝酒慶祝了,但是自己一直在等待。”
“直到宮廷內人出來,告訴吳承恩官職已經分配完了,突如其來的打擊也讓吳承恩有些不知所措。”
“吳承恩沒有時間在繼續科舉了,他浪費了青春年華去學習經略文章,但卻換來的卻是無情打擊。”
“其實貢生們早就做好不被選中的心理準備,畢竟貢生人數還是多。”
“朝廷的官職也是有限的,不可能麵麵俱到。”
“吳承恩的落選也是情有可原,失望的吳承恩隻能夠找了個酒家借酒消愁。”
“但接下來的日子該怎麼過,自己拒絕了父親給自己安排的崗位,自己又沒有被朝廷選上。”
“現實很無情的摧殘了這個未來大作家的自信心,無奈之下,吳承恩萌生了一個念頭。”
“既然無法為官,那麼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自己試著去行萬裡路。”
“恰恰就是這個行萬裡路,讓吳承恩奠定了撰寫《西遊記》這部傳奇小說的想法。”
“吳承恩用了近十年的時間,在各地周遊,也曾經在湖南某個城市短暫定居過。”
“因為吳承恩的文章和畫畫都十分出色,因此常常當晚寫出一些書法和畫出一些風景畫,第二天拿到集市上去賣。”
“最開始並沒有多少人問津,這也是因為吳承恩比較靦腆,不會叫賣。”
“而市場的攤位太多了,人們很多時候會被其他吆喝聲給吸引,因此忽視了吳承恩的小攤子。”
“很長一段時間,吳承恩每天都賺不到什麼錢,吃住都成了問題。”
王陽明:吳承恩編撰《西遊記》,更多的是用神話小說的形式來表達對現實的失望和不滿。
吳承恩自幼家境清貧,但他非常聰慧,勤奮好學。
閱讀過非常多的誌怪小說,熟悉各種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
早年博覽群書的基礎,造就了吳承恩深厚的文學底蘊。
吳承恩雖然在讀書時期憑借自身的努力,得到了當時書院創建人葛木的賞識。
但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生活的困頓和多年科考不中,讓吳承恩加深了對官場**的認識。
最後吳承恩補得一個歲貢生,然而那時他已年近五十。
好景不長,吳承恩自身性格上的清廉耿直讓他不容於官場。
最終因被人誣告,憤而辭官,拂袖歸去。
生活和官場上的失意,讓吳承恩加深了對官場**的認識。
使得吳承恩更多的寄情於創作誌怪小說,表達內心的憤懣。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西遊記》誕生了,它體現了吳承恩的抱負和在官場上的理想。
吳承恩本身的性格其實和唐僧有著不少的共同點,比如耿直。
但奈何前往西天取經靠著唐僧一個人是絕對完不成的,這正如吳承恩在現實生活中達不到的個人政治理想。
所以,吳承恩在小說中幻想著感化敵人,有了徒弟三人護送並求得正果。
“後來遇到了一個和尚,這個和尚很慷慨的買了吳承恩不少字畫,又多給了他一些錢。”
“吳承恩就很疑惑,詢問和尚為什麼要買他如此多字畫。”
“這個大師認為世間萬物皆平等,大多數人常會因為現實的困惑而丟棄心中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