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他之所以有這種擔心,是因為明朝的大臣都不是省油的燈,明朝的皇帝不似清朝的皇帝那樣專權獨裁,明朝的皇帝和大臣叫君臣,清朝的皇帝和大臣是主子和奴才,稱呼和關係決定了一切!
明朝的朝廷不是一言堂,很多事情皇帝都不能自己說了算,而這其中最著名的事件就是萬曆年間的“國本之爭”
萬曆皇帝就是崇禎帝的爺爺,當年萬曆怎麼都瞧不上崇禎帝他爹,就想立福王為太子,也就是那個傳說被李自成燉了的福王。
但大臣不願意了,立嫡長子為太子這是祖製,哪是你想咋地就咋地的。
可萬曆倔的很,我選我喜歡的咋滴了。
可大臣比他更倔,你想咋滴就咋滴還要俺們乾啥用啊,不行,就不行!
於是乎,君臣之間拉扯了十五年!
整整十五年呀!反對的大臣被殺的殺,流放的流放,貶的貶的!
但是沒鳥用,大臣們前赴後繼,就不行!
最終,大臣們贏了,而萬曆帝也因此心灰意冷,之後不理朝政,愛咋咋滴吧。
若非當年大臣們的堅持,崇禎現在哪有機會接班,估摸不知在哪閒散王爺呢,又或被福王登基後給清理了。
也因此,後來的朱由校被大臣們左右拿捏的死死的,便是崇禎帝不也如此麼,那罪己詔都被弄成了日常小作文了。
也就是常宇出世之後,他腰杆才挺起來,對群臣才硬氣起來,比之往日不再那麼輕易被朝臣拿捏,有了和朝臣掰手腕的勇氣和實力,但說碾壓還為之尚早。
而朝臣對於這個軟柿子的變化從一開始的不可置信,最先想在其萌芽狀態中消滅,可隨著常宇愈戰愈勇,戰功越來越多越來越逆天時,他們才清楚皇帝硬起來的底氣就是這個大太監,可此時根本壓不住,針尖對鋒芒的話兩敗俱傷,還落人口實,背上曆史罪人的罵名,所以他們開始示弱了,開始養精蓄銳,這一年多,幾乎崇禎帝的意見和建議和他們不符時,也沒有儘全力否定,他們在等機會,大太監不失手時,他們就忍著,一旦馬失前蹄,那機會就來了……
隻是常宇平日低調,不參政,不露麵,他們幾乎找不到機會。
但常宇督軍,領兵作戰,所以隻能從戰事上找機會。
現在他們嗅到機會了!
這一戰勝了固然是大喜,敗了,也有喜事。
這一戰不大便罷,打,都等著看結果呢。(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