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心者》到底算不算科幻?
這個問題也難免被討論。
有網友做了一個投票調查,結果超過一半的人認為《傷心者》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算科幻。
“我覺得不算吧?畢竟,電影裡麵,除了一百五十年後的何夕穿梭時空回到一百五十年前,而且隻是以“靈魂”的形式存在,根本無法對這個時代做出任何的改變。
所以,這似乎真的不能算是科幻,因為科幻的元素太少,太少,更多的算是一部劇情片,或者放寬一點,算是軟科幻吧?”
“肯定不算,頂多是一部披著科幻的皮的劇情片!”
“為什麼不算?或許不是那麼硬核,但是應該算吧?《微連續原本》,《大統一理論》時空穿梭,這些難道不是科幻元素?”
“算是偽科幻吧,畢竟所有的科幻元素,隻是涉及到了皮毛,或者是當成背景板。”
這注定討論不出一個結果來。
但是很快地就又有國內的科幻導演表示:“真正製約國產科幻電影的發展的,依然還是成本問題。”
事實上,很多人對於科幻電影的感受,印象,依然還是在於大特效電影!
其實李易拍過幾部科幻電影,但是哪怕是當初的《人工智能》,其實成本也真的不算低了。
也就難怪大家會說,科幻電影的成本太高了。
本身國內電影這一塊,雖然說票房市場比之過去增加了無數倍,可是電影的投資回報周期依然還是很長,而科幻電影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當初第一屆科幻電影節的時候,李易拿出的《月球》其實算的上是低成本科幻電影了。
但是那樣的電影始終太少太少,所以最初有人嘗試著模仿之後,效果卻隻能說是非常一般。
為此,這個話題時隔幾年又再一次被提及。
而這一次的《傷心者》熱度如此之高,是,這部電影的成本應該是更低的,但是問題也在於此,《傷心者》可以說比《月球》更不具備可參考性。
科幻電影節的座談會上,李易也被邀請上台。
有青年導演問李易:“你曾經說過,科幻電影未必一定是大製作,但是這些年來,小成本科幻電影,無一例外,都敗的很慘,所以,到底小成本科幻電影之路,是否行得通呢?”
“當然,拿當初的《月球》來說,其實我說的很明白了應該?
單一的環境,物美價廉的主演,以及不需要多高科技的特效,這些加起來,其實就足夠一部小成本電影了。
當然,劇本肯定很重要,我最近又有了一點靈感。
而如何縮減科幻電影的成本,我想首先重點還是在於,花大錢辦小事和花小錢辦大事的區彆!
我們很多成本其實是沒有必要的,當然如果不差錢那就無所謂了,可是如果想要花小錢辦大事,那就必須節省。
這裡的節省當然不是說隨便亂省錢的。
這裡有幾個建議,供給大家參考。”
李易說著,底下的眾多青年導演都紛紛拿出紙筆來等著記錄。
“省錢第一招:用一個科幻概念代替那些科幻視覺!”
“什麼意思呢?
就是如何用樸實無華的畫麵征服無數對科幻要求苛刻的觀眾!
如何做到這一點?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其實科幻電影的成本就解決了一大半!
當然,關鍵還是如何做到這一點!接下來我就說說我的想法。
想要達到花小錢辦大事,我們必須用6萬的錢乾出600萬的活兒來。
這就涉及到了我之前提到的,用科幻概念替代那些科幻視覺,首先,我們必須明白一點,科幻不是單純地隻有科幻視覺才叫科幻,一個好的科幻概念,同樣的也是硬核科幻。
比如,我有一個關於平行世界的科幻故事,男主角為尋找凶手,不斷穿越到爆炸災難發生前8分鐘的火車上,每一次回去又因不同的行為創造出不同的平行世界。但這個平行世界,恰恰和現實世界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在這裡我就無需耗費大量金錢去打造特效,因為正常世界已經寓於科幻之內了。
這裡提到的一個科幻概念是什麼?”
很快地就有人回答:“是時間循環?”
“不錯,就是時間循環,大家認為這算不算是一個很硬核的科幻概念?”
“算!”
眾人都是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樣。
“那麼我們接著說循環的好處,我這裡的故事,儘管是一部以災難開始的科幻片,但是我想影片用在災難場景上的特效卻隻需要火車爆炸一個場麵。
我們都知道,搞爆破,到處狂轟濫炸,同樣的需要非常高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