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姐羌與同是生活在上郡的西鮮卑一直不對付,這些年來基本都在在上郡明爭暗鬥。
這也是為什麼東漢末期在衰弱後,涼州多次爆發羌人大亂,東北的烏桓、步度根的鮮卑部以及軻比能的鮮卑部都曾經侵略過大漢的邊疆。
隻有牢姐羌與西鮮卑卻一直沒有南下的原因,他們在忙於互鬥,爭奪上郡的控製權。
鮮卑是繼匈奴之後,蒙古高原崛起的實力強勁的遊牧民族。
他們崛起於大興安嶺地區,屬於東胡族群。
秦末漢初,東胡被統一匈奴的冒頓單於擊敗,東胡因此分裂成三部分。
其一,一部分東胡族人退到了蒙古高原資源匱乏,比較偏遠的地帶。
如今鐵木真帶領他的四傑與四獒就是投奔了那裡東胡殘餘的勢力。
剩下的東胡族人分作兩批,分彆退到了烏桓山與鮮卑山,均以山名作族名,形成了後來崛起的烏桓與鮮卑。
那時由於匈奴過於強大,烏桓、鮮卑兩族不得不聽命於對方。
正因為如此,鮮卑、烏桓、匈奴三族的許多風俗習慣非常相似。
烏桓山是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境內的山脈,位於大興安嶺的南端。
而鮮卑山乃奧克裡堆山,位於大興安嶺的北部。
光武帝複國後沒有多久,鮮卑以漢朝剛剛立國為由,想南下劫掠,結果被漢朝邊境的軍隊大破之。
鮮卑因此震怖,向大漢稱臣。
光武帝以鮮卑的首領偏何為鮮卑大都護。
當時的匈奴在漢朝的連年打擊之下,早已經南北分裂。
南匈奴內附於大漢王朝,北匈奴成為漢朝重點打擊的對象。
之後數年,在漢朝的驅使下,鮮卑跟隨漢朝的軍隊不斷出擊北匈奴,最終迫使北匈奴西遷。
跟隨鮮卑的諸多小族感受到了大漢威服四夷的強大實力,也與鮮卑一樣歸附於漢王朝。
他們在明章二帝時期一直為東漢保衛邊塞。
隨著蒙古高原上的匈奴不斷西遷,這裡也空出了大片土地,鮮卑開始北上占據了蒙古高原。
漢和帝永元七年(公元95年),大漢朝廷冊立鮮卑大都護蘇拔廆為率眾王,同時設立屬官輔佐對方,將鮮卑占據的蒙古高原視作自己的郡縣管理。
漢和帝劉肇對內寬和愛民,體恤百姓疾苦,多次下詔減免賦稅、賑濟災民、重審冤假錯案、安置流民。
對外兵略妥當,使“齊民歲增,辟土世廣”,締造“黎元寧康,萬國協和”的局麵。
在他的治下,墾田麵積達七百多萬頃,為東漢之最,人口達五千餘萬人,亦是東漢之最。
東漢因此國力達到全盛,時人稱頌“冠斯往代,奄有萬國”,史稱“永元之隆”。
在漢和帝一朝,蔡倫改進軍械,並革新造紙技術。
有如此強盛的國力作為支撐,鮮卑一族隻能忍氣吞聲的低調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