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漢王宮。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隻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裡稱也……”
劉禪響亮的誦讀聲,在清晨的院落間響起。
劉備身著便服,坐在席上,問道:“公嗣讀霍督所著《馬說》,不知有何所感?”
正旦之時,霍峻向劉備獻棕馬為禮,或如張承所言,初見棕馬似為尋常,再見為五百裡馬,深究為千裡馬。
劉備見棕馬如此奇特,大喜不已。霍峻擇機獻《馬說》於劉備,另類地向劉備表達他的感激之情,提拔他於市井之中。同時還勸劉備當選拔任賢,不可阻塞賢路。
劉備讀《馬說》全文,不由大悅。是感《馬說》啟迪性強,則讓劉禪習讀《馬說》一文。
劉禪乖巧坐在對席,說道:“父王,霍督所著《馬說》雖僅百餘言,但卻振聾發聵,兒臣仿佛得見千裡馬哀歎不得其主之感。”
頓了頓,劉禪思慮半響,說道:“霍督所著《馬說》雖在言千裡馬,但似乎不僅在談千裡馬,而有在談論賢才。”
“嗯?”
“可否細言?”
劉禪握帛而思,說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裡奚舉於市。古之賢士微末之時,與千裡馬何其異也?”
“膠鬲得周文王賞識,反戈紂王得以發跡;管夷吾相公子小白,霸諸侯,一匡天下;孫叔敖因楚莊王而幸進,治楚國幾霸中原;百裡奚被秦穆公所拔,得以強秦而威戎狄。”
“諸賢士雖有堅忍不拔之心,但無君上賞識,何以名揚天下?此與千裡馬何其相同,無伯樂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裡馬稱也!”
劉備大感欣慰,說道:“太子記之,識才委賢,拔以重用,是為君者之道。無霍、葛、關諸君輔佐,則無漢國之盛。國之昌盛在於君,君明臣賢是為昌。”
“前漢之所以興隆,在於親賢臣,遠小人;後漢之所以傾頹,在於親小人,遠賢臣。太子欲興漢室,唯在委賢重能,采納建言。”
劉禪那張青澀的臉上露出疑惑之色,說道:“敢問父王,何以識彆千裡馬與那賢臣?”
說著,劉禪繼而問道:“常言霍督被大王舉於市井之中,葛君被大王發於漁耕之間,父王何以識之?”
“這?”
被劉禪這一問,劉備犯起了難事。
雖是自己請教二人時政,請二人出山。但實際來看,怎麼感覺他們是恰逢其時的出現。
市井小吏,自己治下少嗎?
漁耕農夫,自己見得少嗎?
自己怎麼就遇見霍峻、諸葛亮二人?
“咳~”
劉備咳嗽一聲,說道:“識才如識馬,己有學識,凡曉大事,得遇見賢才,言語深談,谘以形勢,便可知其能也!”
說著,劉備摸著劉禪的腦袋,說道:“故而父王讓你習讀典籍,便是為治國識才之用。”
在劉備眼中,自己病逝之後,劉禪繼自己之位,大體無法像自己常年率兵親征。如此之下,他認為劉禪治國的才能當屬重要,故而除了讓劉禪習讀經書外,他還讓劉禪學習《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書。
今讓劉禪讀《馬說》便是想讓其知道,治國之中舉賢任能尤其重要。不料劉禪天賦聰明,不用解釋就能深曉《馬說》背後的深意,屬實難得。
“諾!”
蓋是因寄奴之名,或是因精、卵不同,劉禪較曆史上多了些機智。
劉備教子之餘,王粲趨步而來,稟告道:“大王,中原急報!”
“何事?”
王粲將巾帛送上,說道:“據斥候言,許昌發生動亂,太醫令吉本、少府耿紀、丞相司直韋晃率家人舉義,圍燒許昌城,欲擁天子南下,投靠大王。”
“丞相長史王必發屯田兵討之,及天明,吉、耿、韋叛亂被平,許昌遂是安定。曹操為之大怒,招許昌百官至鄴城,欲有問罪之意。”
劉備瀏覽巾帛上的內容,皺眉說道:“吉、耿、韋等人被誅,今許昌叛亂已平,曹操招許昌百官至鄴城,莫非暗藏他意?”
如劉備所說,參加吉、耿、韋、金四族因參加許昌叛亂,被曹操下令夷滅三族。可以說許昌叛亂之事就此消停,但曹操似乎沒有消停之意,而是有擴大打擊麵的意思,讓人頗是費解。
“大王,是否招諸卿入宮議事?”王粲建議道。
“可!”
劉備略有所得,說道:“招仲邈、孔明、孝直、子初等要臣入宮,孤憂曹操或有他為?”
“諾!”
在王粲的吩咐下,幾名侍從疾步出宮,向眾人傳達劉備政令。
“父王既有要事,兒先行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