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三年,冬。
武漢,漢王宮。
殿內,劉備裹著外袍,雙手放在爐上取暖。隨著身體機能的老化,劉備愈發畏寒,尤其是在陰冷潮濕的武漢冬天,劉備離不開爐火取暖。
法正、諸葛亮等謀臣文士坐在爐側,與劉備隔著不遠,君臣和氣融融,在那談論著荊、交發生之事。
法正手裡端著熱茶,笑道:“大王,關將軍大敗曹仁,斬俘虜萬餘級,降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荊襄為之騷動,是為大勝啊!”
劉備嘴角上的笑容難以合攏,說道:“得賴雲長及將校於外奮戰殺敵,諸卿居廟堂謀劃方略,上下齊心之下,是有蠻口之勝。”
說著,劉備話鋒一轉,說道:“曹操根基深厚,其帳下兵馬有一二十萬之多。今折損萬餘精銳,雖是動搖荊襄根基,但卻未傷曹操之根本,欲謀襄樊仍多有不易。”
法正抿著茶水,說道:“襄樊城郭布置奇特,樊城得因襄陽而存,襄陽得因樊城而保。以關將軍伐荊之略觀之,縱不克樊城,但布重兵於外圍,絕襄陽與外之聯絡,耗敵糧輜,待其糧絕。其時日雖久,但終可下城!”
關羽、呂蒙所製定的伐荊之略,從實施上來看有上中下三策可選。
上策,即按關羽、呂蒙二人的計劃,下樊城,降襄陽。續而率大軍乘舟逆淯水北上,破新野、淯陽,直取宛城,全複荊州全境。
中策,圍攻樊城,通過長期的戰鬥,攻克樊城,降服襄陽。進而觀荊州形勢,若形勢不利,則消化戰果,據襄樊二城,以待下次北伐。
下策,攻克不下樊城,通過水陸結合的方式,斷絕襄陽與漢北的交通,將襄陽城的物資磨完,從而拿下襄陽。然後通過襄樊二城的連環關係,逼曹魏放棄樊城。
上策戰果最大,施行難度最高;中策達到目標,施行難度正常,所耗時間較快;下策雖也是達到目標,但所耗時間至少在一年以上。
關羽、呂蒙二人雖製定出上中下三策,但以關羽的脾性怎會滿足於下策,必然以中策為目標。
至於為何不以上策為目標,則是想要達到上策,除了運氣外,還要看對手是否連出昏招,從而給己方大量機會。
劉備沉吟少許,問道:“襄樊雖是空虛,但雲長舉兵而進,曹操必會派遣軍士南下,以為穩固襄樊。孤正思是否起大兵北上,助雲長破賊,再迎戰曹操。”
“不可!”
諸葛亮輕撫羽扇,說道:“大王舉兵北上襄樊,曹操得知必然南下。今曹操於許昌篡位,時與襄樊僅有千餘裡之遙,中國大軍半月可至。兩軍對壘於襄樊,是為舉國之爭。”
“今下將至深冬,雨水不豐,漢水下降。北騎可從漢水南下,結城壘於襄樊;或是出隨城,以兵向江夏。彼時兩軍之爭,戰於江漢,步騎列陣搏殺,此為敵之所長,而我之弱也!”
說著,諸葛亮補充說道:“滿寵兵出弋陽,向江夏而來。恐大王揮兵北上襄樊,曹操行圍魏救趙之策,列步騎於江北,圍擊大軍於江漢,此為家門之禍也!”
劉備將武漢設為首都,靠近前線是為天子守國門,穩固人心之用。然既是天子守國門,必然要承擔敵寇叩門之風險。
南方北上中原,除了江淮、襄陽、漢中之外,實際上走江夏,過弋陽三關,可以直接到汝南。劉備布置文聘在江北的江夏郡,其用意則是為他抵禦大彆山以北的敵人。
今下劉備發主力大軍北上襄樊,曹操則可以借武漢空虛之際,效仿圍魏救趙之策,從汝南出兵南下,大軍兵抵江北,插到攻略襄樊的南漢大軍身後,屆時劉備唯有撤軍保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