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孫邵點出了今下的形勢,南漢當下是安天下為主,治天下在後,當下不應該有大變動,以免多生亂事。
“邯鄲之戰,秦王欲伐而白起不願伐,非白起畏敵,而是因形勢所迫,今壽春未必遜於古之邯鄲。”
王粲這番言語,則就指出了執行難度所在,劉備之所以能興漢室,與諸郡縣長官有莫大的關係。今若改基層官製,容易在人心上形成動亂。
有了劉備的拍板,眾人不再糾結廢郡守辟除之權,而是擇項彙報了下其餘重要之事。
“今出十萬兵馬,受勞者不下數十萬戶。如若不克,或是兵敗,臣損名望尚輕;百姓受累疾苦,兵士戰沒死傷,為其次之;折辱陛下聖明之望,傷漢室之威名,則是為重。”
霍峻苦笑說道:“壽春,臣日夜思求欲破。但今輕出欲破,屬實艱難。陛下既願出十萬,何不如舉國出兵,以看能否攻破壽春。”
“今發兵伐之,賊必固守,挑其軍戰,必不肯出;圍其壽春,必不可速克;攻其列城,軍傷半數亦不能拔;掠其郊野,必無所得。”
“稟陛下!”
就在眾人互相討論時,劉備從外而入堂。
劉備則用楚人而減少吳人的影響,成功將首都安在武漢,從而齊治吳楚。
革新選官製,以及廢州、郡長官辟權則就不用多說。不是南漢正在推行的製度,便是即將推行的製度。
“皆為興漢而已!”
“孔明之言有理,今時之政,不宜前功儘棄。且朕疾病纏身,難以遠征中國。故朕深思想來,欲命仲邈出兵北伐,不知君以為可行否?”劉備問道。
今下劉備讓他單獨率兵北伐,霍峻則是有心無力。打殲滅戰,要求有大量兵力,今沒足夠的兵讓他怎麼打。
第三件事,霍峻提出強乾弱枝的方針,檢選諸將部曲精銳,以供中樞,極大增強武漢的權威。
劉備通過這幾件事,不難看出霍峻的政治才能,即便不及諸葛亮,但也是當世拔尖水平。其高瞻遠矚性,非常人所能比。
劉備笑了笑,說道:“君不僅有韜略之能,亦有治國安民之才。今後君若有良言,當多多上奏,為朕分憂。”
“諾!”
霍峻在江淮多年,斥候對壽春城的內外早已探查的明明白白。壽春城太大了,其能容軍民十餘萬。內有雙內城,外有八公山上的山城。
“如明歲整肅官吏,如有粗鄙、瀆職、懶政者,則是按律淘之。尚書台則發補吏名冊至郡,由郡守擇吏補之。下選官吏,不限籍貫,唯避郡守鄉黨、友人、宗族。”
劉備滿意地點了點頭,說道:“明歲以肅清吏治為主,而後擇良吏至郡縣,以觀政令之成效如何!”
劉備雖不擅長治政,但他作為君主,擁有極高的敏感度,尤其是經曆過亂世逐鹿,對有些事深有感觸。
“然也!”
霍峻斟酌幾許,說道:“臣昔言北伐,欲傾舉國之力,而與逆魏戰。今陛下獨令臣舉兵北伐,臣恐力所不能及。”
說著,劉備看向諸葛亮,問道:“孔明以為如何?”
霍峻捧著茶盞,說道:“陛下外出則領兵作戰,入內則勞於案牘。陛下長期操勞,宜當保重身體為上,臣之事為小。”
在劉備眼中霍峻當真具備出將入相的能力,而非簡單的武夫大將。尤其是霍峻提出的幾件建議,為他解決了大量的麻煩。
劉備如實說道:“朕欲興兵北伐,但孔明與諸卿以為今時政令初通,百姓漸安,不宜大動乾戈,以免前功儘棄。”
有朝一日,大漢若能一統天下。大漢則能迅速安撫民生,而不是更多依賴地方大族,反而中國士族為了融入大漢,需要作出犧牲。
霍峻沉吟良久,說道:“魏人善步騎,尋常軍士不足以用,需儘出京師禁軍步騎。且再發軍士五萬,滿十五萬之數。臣方可率兵內圍壽春,外阻援軍。”
“諸君所言不無道理,今安天下為主,而後以治天下為次。但朕以為安、治未必不可齊用,辟除之權不可驟收,今不如潛移默化,徐徐而圖之。”
“善!”
“昔日之時,我軍大勝,河南空虛,賊人生畏。然今下之時,魏知河南之弱,耕田疾作以生糧,遷民南下以豐之,廣發軍士以守邊,修船營舟建水師。且壽春艱險而城大,轄民十餘萬,糧積如山,遏江淮之咽喉。”
東漢時期,郡守為治郡縣,左右掾屬無不任命本郡士人出任。唯一例外之事,則就是三輔地區,京兆人可任扶風掾屬。欲用他郡人,甚至還要向上級打報告。
馬良雖是不認同廢郡辟除權,但出於公事公辦的態度,依舊是一五一十的講了出來。
“十萬真不成?”劉備反問道。
“十萬兵?”劉備問道。
第一件事,在他入主荊楚時,霍峻建議遷治武漢,避免重楚輕吳,荊、揚二州失控。
聽著霍峻這般言語,劉備不再勉強,安撫說道:“我非秦王,君非白起。僅試問君意,如若不成,可待政通人和之後用兵。”
“陛下英明!”(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