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章輔政名單
黃鵠台所發生之事,在劉備的授意下,由馬良為使,代傳與諸葛亮。
諸葛亮因整頓吏治之事,剛從荊楚歸京,聽聞馬良代傳的內容,雖有所預料,但依舊傷感而歎。
“丞相,除以上之外,陛下以兩漢宮廷之亂為鑒,製定祖訓,言今日之後,群臣不得奏事太後,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其宦人為官者,不得過諸署令。”
馬良拱手說道:“且非軍功不得封鄉侯以上之爵,藩王不得握兵權。以上四令,銘金勒石,藏於黃鵠閣。以此詔傳後世,若有背違,天下共誅之。”
劉備在那日見麵之後,與王粲聊了許久,最終以兩漢為鑒,加上軍功封爵以及藩王分封二令。
聽著劉備所製祖訓,諸葛亮感慨說道:“昔中漢以王莽篡逆為鑒,光武皇帝至孝章皇帝時,約束宦官,嚴防外戚。然至孝和皇帝時,君上年幼,竇氏臨朝,竇憲因之發跡。”
“至此之後,宦官勢大,外戚專政,更替為亂,中漢因此而衰。望我朝之後,能如陛下所製之祖訓,二者不再為患。”
“朕身經百戰,大小創傷眾多。昔初得痢疾,再轉下血。之後身體無力,雜病頻生,發熱畏冷,怕已無痊愈之望。”
劉備長歎口氣,說道:“今招伯言至京,則是為免疾病驟發,而壞國之大事。”
少頃,諸葛亮與馬良乘車趕赴黃鵠台,求見養病休養的劉備。
馬良沉吟少許,說道:“稟丞相,陛下為後事計,已招陸巴梁歸京。”
因章帝早亡之故,一切發生了重大改變。漢和帝年齡小,竇氏臨朝稱製,為執掌朝政,讓其竇氏一族入朝執政。
因有西漢滅亡的前車之鑒,東漢在很多政治製度上都有所革新。
“稟陛下!”
軍事上,以漢武帝窮兵黷武為鑒,東漢對外謹慎用兵。
“丞相剛從長沙歸來,今不休息片刻?”馬良關心道。
“但君為丞相,理統國事。朕恐元直歸京,恐會令君難以施展手腳,正為之而猶豫!”
諸葛亮撫扇而歎,說道:“今國事為重,如陛下意屬霍督,且霍督有意。令霍督主政,未嘗不可,我又何必爭之,以壞國家大事。”
“善!”
雖常說封建王朝因土地兼並而亡國,但正兒八經因土地兼並而亡國的王朝,除了西漢、大明外。如晉、隋、唐、宋、清等王朝,不是因外敵入寇,則就因高層混亂而亡國。
“仲邈性情雖謙,亦能以國事為重。但其心實傲,常不願居他人之下。今後君若與他相爭,當多讓之。”劉備不放心道。
“請陛下細言!”
待馬良與屋內眾人退下後,劉備說道:“祖訓是為長遠之事,非今下緊急之大事。朕深感病情日重,不知何事易世。今太子年幼,天下繁雜,難以理事。朕走之後,當多勞丞相理事。”
“陛下病情愈重,我心難安,豈敢休息!”諸葛亮正色道。
如廢都試製,引入募兵製,組建南北禁軍。以和為主,多以錢財賞烏桓、鮮卑,以免征討作戰,勞民傷財。
諸葛亮跪在地上,傷感說道:“願陛下安息禦體,亮當效犬馬之勞,以報陛下知遇之恩。”
“今陛下在黃鵠台養病!”馬良答道。
“善!”
“謝陛下!”
“朕少不更事,不喜讀書,粗知大略。因學識短淺而四處奔波,後曆人間之事,深感無學不成器。太子雖是聰慧,但學識淺薄。今後君當授以治國之道,然權術害民之道,萬不可授之。”
早期腸胃脹痛,拉肚子,劉備未感自己不行。直到便血,夾雜其他的疾病襲來,且未有治愈的希望,這讓劉備能感知自己的死期將至。為了避免驟亡,劉備要提前為後事而打算。
閣台內,經劉備的批準,諸葛亮得是見劉備。
諸葛亮持扇而吟,說道:“恕亮鬥膽而言,翼德將軍年歲漸大,與陛下情同手足。若陛下不幸~,臣恐翼德將軍……。”
劉備扶起諸葛亮,說道:“朕今下有心腹之憂,卻不知如何解之。”
“今陛下欲令元直為大臣,亮可以少過,亦可以專心為國奔走。如仲邈出江淮,亮不才可出江漢,為其掠翼,與伯言呼應關隴。臣請陛下托大事與元直!”
後來因劉備疆域擴大,為了治理疆域,不得已讓徐庶獨當一麵。今從理事的角度上看,諸葛亮非常希望徐庶出任輔政大臣。
劉備為何有意徐庶出任輔政大臣,與徐庶來自潁川有莫大關係。徐庶無根基,亦無黨羽,不會與諸葛亮、霍峻發生傾軋。
漢安帝早亡,東漢則進入幼年皇帝時期,反複政變,反複奪權。外戚、宦官、士人輪番登場,後麵則就進入桓、靈二帝時期。
但讓徐庶入京,為避免與諸葛亮發生爭鬥,劉備還是要問其意見。
在開國初,便以錢財退功臣,不讓軍功集團參與過多的政治。功臣退後,則重用士人治世,皇權由此大為集中。
今時的劉備身形削瘦,坐在榻上,身上蓋有毛毯。精神比見霍峻時更差些,但尚能正常接待臣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