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良久,劉備微歎說道:“君所言之事,朕尚未思及。然除此之外,朕欲招元直入京,其歲與諸君相仿,性情嚴整,謹小而慎微。如能歸京,當能輔君一臂之力。”
東漢敗亡教訓在前,諸葛亮僅能希望季漢之後的皇帝,能遵循劉備遺詔,彆重蹈東漢覆轍,儘量保持朝野的穩定性。
“丞相,丞相~”
畢竟諸葛亮雖是工作狂,但不是受虐狂,有值得信任的人幫他,他豈會拒絕!
劉禪年紀雖比曆史大點,但劉禪依舊年輕。今將大漢之事,讓劉禪自己主持,根本不可能。且為了北伐大業,穩固季漢國祚,劉備必須將國事托付與大臣們,讓他們輔佐劉禪。
“可有他人乎?”諸葛亮思量問道。
馬良猶豫少許,鑒於他與諸葛亮的關係,低聲說道:“陛下雖已有輔政之人選,但卻為主事者,猶豫不決。今或有意屬丞相者不少,丞相宜當為此而思。”
諸葛亮從榻上起身,說道:“我與季常同行,今當入宮看望陛下。”
“當請陛下善保禦體,早日康複。何言如此不幸之事?”諸葛亮說道。
諸葛亮毫不猶豫,說道:“漢土之廣,非臣一人所能治。臣粗略大治,常有過失,需人糾之。元直性情嚴謹,與亮同屬將軍事時,聞過則糾,聞錯則諫。是謂集眾思,廣忠益也!”
“今陛下何在?”
“諾!”
今人才所眾,但諸葛亮依舊懷念與徐庶並肩理事的日子。如諸葛亮所說,他負責的事太多,所推行的政令難免有問題。
說著,諸葛亮告誡馬良,說道:“季常為侍中,今雖與亮關係莫逆,但不可因私而廢公。托孤大事,非陛下叮囑,不可向外言語,以免被歹人所知。”
今輔政大臣的人選,劉備已漸漸有了。但具體是霍峻領政,還是讓諸葛亮領政,這讓劉備多有猶豫。
劉備看向馬良,吩咐說道:“季常,朕與丞相有要事相商,且率侍從退下。”
竇憲之所以北擊匈奴,則是他斬殺劉暢,為求免死,建功贖罪,請命北征,故而有燕然勒石之事。雖橫掃北匈奴,但也讓草原力量真空,鮮卑因之而崛起。
諸葛亮雖未說完,但劉備已知其意。諸葛亮擔心張飛年齡大,其與劉備情誼深厚。劉備今若病逝,張飛受打擊之下,很有可能後腳隨之而去。
劉備望著諸葛亮,說道:“為國事計,朕欲讓孔明與仲邈、翼德、伯言四人秉政。君執國政,通理國事;仲邈領大軍,北伐中原;伯言出巴蜀,而佐仲邈;翼德輔孔明,以安朝野。君是為經天緯地之見,不知以為如何?””
“今陛下病情日重,不知除祖訓外,可有其餘布置?”諸葛亮問道。
劉備握住諸葛亮的手,叮囑說道:“寄奴與孔明情深,今後太子當多勞丞相教導。”
不誇張地說,高層不搞事,保持一定的穩定治理,國祚兩三百年,非是什麼大問題。如果遇見農業革命,說不準國祚三百年,並非不可能之事。
除政治、軍事外,早期的東漢皇帝如諸葛亮所說一樣,有意限製外戚權利,以及打壓宦官。如列雲台二十八將,因馬援之女為皇後,明帝為了避嫌,未將馬援畫上雲台。
政治上,廢棄丞相,以司徒代之;設尚書台,將權利集中。故東漢時,權臣需錄尚書令者。
劉備擺了擺手,示意諸葛亮坐下,說道:“孔明巡檢荊州,當多有勞累。近日無大事,可好生休養,不可輕易外出。”
至於張飛,料今時歲數,即便托付大事,其主要職責,也僅是穩定朝政之用。
諸葛亮坐在交椅上,說道:“稟陛下,馬侍中將前後之事,皆已告訴亮。亮以為祖訓四條,當安國之上詔,當可行之。”
“黃鵠台之事,不知孔明是否知之?”劉備問道。
諸葛亮作為頂級的政治家,自然能認識到這點。而霍峻作為後來者,通過曆史教訓,亦能知曉這些。故而對劉備所製定的四條祖訓,不說十分支持,但卻未有反駁之念。
馬良恭敬而拜。
西域諸國請求大漢統治,但因劉秀不願勞民傷財,西域諸國則被北匈奴長期占據。而後班超力取西域,東漢才複設都護府。
“諾!”
“亮拜見陛下,試問陛下禦體如何?”諸葛亮行禮問道。
“花甲之年,疾病多生!”
“陛下~”
諸葛亮大體能了解劉備的想法,今劉備可用的宗親太少,不用女婿陸遜,怕無宗親可托大事。
徐庶為人嚴謹,有時下班歸府,得知有紕漏,也會深夜拜訪諸葛亮,指出問題,並建議修改。甚至修改後,發現政令有問題,徐庶還會不厭其煩去見諸葛亮,再進行修改。
之後漢和帝長成,憑借左右親信合力奪權,誅殺竇氏成功。經漢和帝之事,外戚專權在東漢開了頭,宦官也不再打壓。
“亮不如仲邈,若仲邈欲領大事,亮願次之。”諸葛亮保證道。
劉備吐了口濁氣,說道:“主政之事,朕猶豫不決,尚未與仲邈言之。容朕思索幾日,再納諸君密言。”
“亮謹從陛下之詔!”(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