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最新網址:/b四月,長安。
長安舊宮內,霍峻整理著從各處收集而來的關中水渠輿圖,已是漸有所得。
關中自從秦漢兩朝數百年開發以來,形成了密集的關中水利網。如仔細研究,因氣候、地理問題,可大體分為渭水南北,關中東西四塊區域。
渭北諸河發源於黃土高原,故各支流河水常會大量泥沙入渭,常會堵塞泥沙,需格外依仗人手的疏通。如以鄭國渠為例,開鑿水渠以來,泥沙會不斷淤積,最終導致灌溉麵積減少。
渭南則因河流發源於秦嶺,河流眾多,短小流急,容易形成夏澇問題,故渭南人工水渠不多,僅需注意洪澇問題。
關中東部雨水少於西部,加之京師在關東,故東部的水渠多於西部,且關中容易發生乾旱地區也在關中東部。
因而關中水利網,東北多於西南,北防泥沙淤積,南防河水洪澇。
當霍峻了解關中水資源分布情況,便知關中的治理重點,非長安所在的京兆尹,而是渭北的左馮翊。
同時,尚書台上呈的西漢戶籍數據也驗證了霍峻的想法,關中三輔中,左馮翊近有百萬人口為最多,右扶風次之,京兆末之。
左馮翊為何人口最多,看其治下的水利設施,基本就能明白緣由。因為不僅有秦國修建的鄭國渠,還有漢武帝時期修通的白、龍首等水渠。
鄭國渠巔峰有四萬頃灌溉,白渠能灌四千多頃,龍首渠有七千多頃。如加上其餘河渠所灌溉的田畝,左馮翊治下絕不下五萬頃良田,甚至超六萬頃良田。
故霍峻可以肯定的說,南漢定都長安的關鍵,在左馮翊能否振興,迅速恢複農業生產。
當明確複關中,首興左馮翊的治政思想下,霍峻讓眾人舉薦具有屯農經驗的長吏治理馮翊。
經蔣琬的舉薦,南郡太守呂乂進入霍峻的眼中。
呂乂,字季陽,南陽人。其父呂常隨劉焉入關,因天下大亂,道路阻塞問題,呂乂隨其父留居益州。
劉備平蜀之後,重用具有經濟之才的南陽人王連。王連又向南漢朝廷,舉薦了同為南陽人的呂乂、杜祺、劉乾等人。
呂乂初任新都縣長,因體恤百姓,治民有度,繼而升遷為竹縣令,後任江陵縣令,再遷南郡太守。
任南郡太守期間,兼任督農,負責供給諸葛亮大軍的軍糧,政績出眾。
瀏覽呂乂曆年升遷檔案,聽取徐庶、顧雍二人評價,霍峻遂招呂乂入長安。
“來人可是南郡太守呂季陽?”
霍峻將手中的水利輿圖放下,打量從江陵星夜兼程而來的呂乂,問道。
呂乂衣著樸素,拱手而拜道:“蒙相國傳召,乂特至長安拜謁。”
“坐!”
霍峻指了指一旁的席位,笑道:“可知孤為何千裡急招季陽入關中?”
呂乂沉吟少許,說道:“因戰亂頻繁之故,關中三輔凋敝,百姓避戰隱匿。無大治,不足以為京師。相國招乂至京,當為三輔民事。”
“善!”
霍峻讚許點頭,說道:“左馮翊為三輔糧倉,其農不豐,京師百官然魏人舊官屍位素餐,未有大治馮翊。今水渠不通,道路堵塞難行,教化不通,郡中戶籍百姓僅有五萬餘口,非能吏不足以任之。”
說話間,霍峻讓侍從將左馮翊水利圖交於呂乂,說道:“季陽可先觀此圖。”
呂乂盯著水利圖,沉吟說道:“乂聞黃河水多泥沙,不知涇、洛二水何如?”
“涇、洛二水起於上郡舊地,上郡內崇山峻嶺,治內多高原。黃河水之所以多泥沙,非大河天生所有,皆因上郡失泥沙。二水源高原,河水下注渭水,水中自多泥沙。”霍峻說道。
呂乂思考許久,說道:“鄭國渠引涇水而東注洛水,今河渠不通,多半因泥沙淤積之故。鄭白渠為關中之命脈,今治左馮翊,當先疏鄭白渠泥沙,引水灌田畝,此為振興馮翊之根本。”
頓了頓,呂乂補充說道:“昔葛相西入巴蜀,為治都江堰,征丁一千五百人護之,並立堰官管轄。今治鄭白河渠,可仿葛相舊政,國置渠官,征丁為卒護之。”
“河渠暢通,輕傜薄賦,招納流民,累計數歲,糧給京師,馮翊可興。然具體疏通河渠之事,非乂所能妄言,還需親察鄭白渠,詢問善水利者。”
霍峻滿意頷首,問道:“孤欲令季陽為左馮翊,不知願否?”
呂乂未有多思,當即答道:“乂不才,願任左馮翊,為漢效忠,振興郡縣。”
左馮翊雖與尋常太守的品軼相同,但卻是銀印青綬,位與九卿同。顯然如能在左馮翊位置上乾得出色,因臨近京師之故,政績能入朝堂,呂乂的未來前途不可限量。
說著,呂乂遲疑幾許,說道:“馮翊百姓稀少,今欲通河渠,人手恐有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