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f/b/div建興六年,冬。
因河北三州初安,為了防止曹魏餘孽死灰複燃,諸葛亮留治鄴城,負責安撫關東大族,以及強化大漢對關東各族的控製。
期間,諸葛亮連續頒布三條詔令,特赦趙、冀、並、幽四州,往後五年之內,租稅賦役僅繳半數。
其次,諸葛亮以修惠陵邑的為名義,遷徙魏舊臣夏侯霸、司馬師、陳群、高柔等三萬五千家至關中,免十五年田租。
其末,勸募河北百姓能內徙河南、關中者,給廩二年,複除二十歲。
第一條尚好理解,第二條則是出於防範曹魏死灰複燃,將曹魏舊國的大族勢力連根拔起。
畢竟家與戶不同,三萬五千家的數量遠在戶數之上。以西晉遷蜀民為例子,在蜀漢滅亡後,西晉為了避免蜀漢死灰複燃,儘遷舊臣三萬家至關中、河東。
其中隨劉備入蜀的薛氏,一家中就包含部曲、百姓足有五千戶之多,且薛氏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河東薛氏至此而聞名。
故三萬五千家的曹魏舊族,無不是擁有武力、經書的大家族,不僅可以豐富關中人口,更能抵擋日後胡人南下。
第三條,勸募人口較多的河北百姓南下中原,則是希望通過減少人口為手段,削弱河北士族。
不僅於此,諸葛亮聽取蜀人李福的建議,將在益、梁二州定居的中原人士,以免田租、賜田宅為條件,勸募眾人返回原有籍貫居住。
之後,經漢與鮮卑多次磋商談判,雙方達成臨時性條約。
漢在幽、並二州邊境設邊市,賜三萬匹巾帛,十萬石軍糧與鮮卑,承諾不會拐賣鮮卑胡人為奴。
鮮卑不限製馬匹輸入中原,並承諾以治水(今朔州恢河)為邊,讓出侵占的陰館、馬邑、樓煩、班氏等代、雁門二郡城郭。為了回報大漢的賞賜,軻比能象征性送回三百戶漢民。
在西域問題上,因諸葛亮堅決不願放棄西域,在田豫的奔波下,雙方暫時擱置西域,總算達到東和西戰的戰略目標。
田豫因談和有功,諸葛亮拜其為護鮮卑中郎將,兼任雁門太守,協助陸遜整頓並州邊防。
兩國和談之後,劉禪以巡疆為由,征得諸葛亮的同意,在趙雲的護衛下,從鄴城北上,巡視幽、並二州邊郡,並派人招降平州孫權。
與此同時,霍峻為了建設關西邊防,讓司馬芝負責營造新都,自己率文武翻越山嶺至高奴(今延安)。
深冬時節,陝北高原的風格外的凜冽,配合著冷氣,讓常年生活在南方的霍峻,忍不住打了個寒顫。
裹緊身上大氅,霍峻駐步眺望廢棄的高奴城邑,蹙眉深思。
鄧芝攤開陳舊的上郡輿圖,說道“相國,關西北部山脈縱橫,河套被鮮卑占據,欲為關中建屏障,當以橫山為界,恢複上郡諸縣。”
草原出現強盛的遊牧民族時,以關中為京畿的王朝,會在北部建設三條防線,以為屏障與出擊之用。
從北往南依次為陰山、橫山、陝北三條防線,在漢唐北驅遊牧民族之前,最多隻有橫山、陝北二線,故常常會被匈奴、突厥殺入關中。
今南漢所接手關西的疆域,因南匈奴、鮮卑、東羌之故,僅有陝北部分防線,橫山已是淪陷,河套更是被鮮卑盤踞。
為了防備關中安全,更為日後收複河套,霍峻必須為南漢整理出一套契合實際的軍事製度,以及邊防體係。
“欲複關北舊土,恐怕不易!”
趙昂搖了搖頭,說道“關北崇山峻嶺,匈奴、羌胡盤踞其中。今欲恢複疆域,則勢必要與諸胡交手。”
魏晉南北朝時期,劉淵與赫連勃勃皆為南匈奴人,劉淵趁西晉內亂,建立了匈奴漢政權;赫連勃勃借助鮮卑、匈奴之力,建立了胡夏朝。
二國之所以能建立,除了領袖的能力出眾外,更是因南匈奴從南遷起,常年生活在陝北、橫山附近,擁有廣泛的統治基礎。
至於宋夏對峙時期,在陝北出現的橫山羌,其早可以追溯到東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