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f/b/div借助衛所之名,霍峻在邵武郡推行軍屯製。經長時間的發展,邵武郡內縱有蠻夷反叛,但很快便能解決,無需從他郡調兵。且在良吏的治理下,通過世襲分封的政策,南漢在郡中設立了道。
軍屯製在邵武郡的成功,讓霍峻有了在邊郡繼續推行軍屯製的念頭。
在霍峻思考多日,決定將名不副實的‘衛所’更名為更符合實際的‘府鎮’。
府鎮製下,北遷的軍人及家眷會得到足額的田畝,不再是一戶出一兵,而是三戶出一兵。三戶免田租戶稅,供養一兵,閒時操練,忙時農耕。
邊郡則有府鎮兵千餘人為主力,道部中羌胡為仆從軍。為了確保邊郡兵馬的精銳,郡都督具有吸納部道精銳入府鎮的權利。
邊郡人口稀少,其兵馬數目不足,故還有從內地抽調銳士戍邊,與府鎮兵一同守備邊鎮。
至於如何恢複西河、上、安定、北地四郡,其可將曹魏內遷的西河、安定、北地三郡外遷,並將關中的新平郡北遷,恢複上郡建製。除了原有居民外遷外,則會各遷五千戶軍士入四郡。
今霍峻、鄧芝、趙昂一行人北上延安,則是重點考察高奴能否作為上郡的郡治。
趙昂速記霍峻所說的話,並問道“相國,今高奴為入關之要害,今城郭雖廢,不知可為郡治否?”
霍峻觀察高奴舊城的山水形勢,說道“四周諸山環繞,洧水穿城而過,其勢東注大河,與河東相通,軍糧可走漕運,且能與橫山諸胡聯絡。”
“高奴可為上郡治所,並可將軍鎮設置於此,並在雕陰設軍府。上郡以北之膚施可為道治,將郡中羌胡合三千戶置於膚施。”
在兩漢時期,第二道的橫山防線,其中部地區以膚施、獨樂為防線。
今南漢無法顧及太遠,唯在膚施設道,作為北疆第一條防線,由上郡治高奴作為第二道防線,守備入關要衝。
不僅是上郡郡治充當第二道防線,西河、安定、北地三郡回遷後的郡治,亦是第二道防線,即漢唐時期的第三道防線。
鄧芝沉吟幾許,說道“相國,舊北地郡在高平川(今銀川市),而今北地郡在泥水上下,複有泥陽、弋居、方渠諸縣,不能覆及高平川。”
“高平川者,為關中入涼州之要道。芝恐胡虜討擊,南征安定,北及武威,斷絕涼道。如胡虜斷道,漸而遷之,日夜為寇,則河西無寧日。相國更置一郡於高平川,歸屬雍州治,募軍徙民,漸以實邊。”
“如能於高平川立足,日後北擊鮮卑,則可發涼、隴軍士,從順黃河而進,與並冀之士東西夾取朔方諸郡,恢複兩漢之故土。”
銀川平原為西套,其為鮮卑南下的咽喉要地,水源充沛,土地肥沃,方便大規模駐軍。
且與朔方諸郡所在的前套平原有不小距離,位於黃河幾字形的前半段,如能控製銀川平原,即能與並州遙相呼應,東西夾擊盤踞在河套的鮮卑。
曆史上,唐滅盤踞在河套的東突厥,基本是沿著黃河幾字形進軍,李道宗則從銀川平原出征,接受從李靖的統率。
鄧芝雖為楚人,本不了解鮮卑與河套,但他卻奉命出使過鮮卑,留在軻比能身邊的那些日子,讓鄧芝很好了解河套。
今見霍峻未對高平川有布置,特彆建議在高平川置新郡,並由隴右負責具體事宜。
霍峻微微皺眉,說道“高平川肥沃,宜為墾耕之所,如能在此治民屯兵,則能遏鮮卑咽喉。但孤聞其間有鮮卑、匈奴、羌人盤踞,漢民稀少,恢複舊製,何其難也!”
鄧芝整理思緒,說道“高平川雖形勢複雜,但芝卻頗知細情。匈奴人強勁,鮮卑次之,羌人羸弱。今往高平川,當誘以恩信,世襲封之,令諸夷來服。”
“如有不順,募諸族勇士,發兵擒殺首惡,立有威信,整修城郭。時高平川出鹽,土地肥沃,得鹽、糧之利,則諸夷儘降,與漢同進退。”
霍峻甚是欣賞,笑道“伯苗計劃縝密,欲複高平川舊土,非伯苗不能為。孤欲表君為靈武太守,不知願否?”
“芝願受此任!”
霍峻吩咐左右,說道“向陛下表奏,於高平川置靈武郡,由鄧芝出任太守,加封鷹揚將軍,統軍政事務。”
說著,霍峻問道“今需率軍赴任?”
鄧芝猶豫片刻,說道“靈武情形複雜,如大軍趕赴恐生變故,更會令軻比能戒備。今芝率數十騎就任足以,如有所需兵士,勞安定、北地二郡征發兵馬相助。”
“善!”
霍峻頗是大方,笑道“既然如此,伯苗再加半州都尉,可調安定、北地二郡兵馬。”
“多謝相國!”
鄧芝拱手而拜,感激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