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千世界許願係統!
說話的人是樸妃,稚嫩的麵容上滿是倔強。
她還年輕,人生甚至都沒有真正開始。就這麼稀裡糊塗的去殉葬而死,怎麼可能會心甘情願。
彆人不敢說話是擔心王霄是在試探,因為這是有先例的。
早在朱元璋死的時候,朱允炆就試探過他的後宮嬪妃是否願意殉葬。有直言不願者,都被殘酷的淩遲處死。
可樸妃不怕。
不是她不怕死,而是無論如何都得死的話,為何不拚一下呢。死的淒慘與死的快樂並沒有什麼區彆。
王霄緩緩點頭,目光落在了她身邊的安貴妃身上。
安貴妃大約二十餘歲,正是人生最為美好的年華。感受到王霄的目光,再看看身邊的小妹妹。安貴妃咬著牙捏著拳頭叩首行禮“臣妾不願意!”
有了人帶頭,後麵的事情就簡單了。
所有的嬪妃與宮人全都表示自己不願意為大行皇帝殉葬。
毫無疑問,在這個時代來說這就是醜聞了。
“她們這個樣子下去的話,彆說是伺候先帝了,不加害先帝就算是好的了!”
被樊忠押在地上的於謙奮力大喊。
王霄緩緩點頭,轉身看向了一旁的朱高熾。
太子爺看看圍攏在王霄身邊的眾多軍將,歎息擺手,轉身向著馬車走去“罷了,罷了。你想怎樣就怎樣吧。”
王霄拱手行禮,等到朱高熾的馬車離開之後這才直起腰板。
“楊首輔?”
楊士奇當即出列行禮,不用王霄多說什麼,他就把該說的都說了。
“太孫。先帝有遺旨命太孫監國。新帝未立之前,家國天下事無大小皆由太孫定奪!”
文武百官們都浮起了這麼個心思,這還真是父憑子貴啊。
如果沒有這位好太孫,太子殿下的皇位估計也拿不到手。那漢王不但更得寵,而且還手握兵權。太子能夠上位,太孫是立下了大功的。
以這位太孫的實力手段乃至軍權,直接頂替掉他老子自己上位也不是不可能。
王霄向著楊士奇點頭,表示自己知道了。
揮揮手讓公報私仇暗中給了於謙幾下的樊忠放開於謙“寫旨吧。”
新皇帝還沒有登基,老皇帝剛剛去世。
在這個青黃不接的時間段裡,奉命監國的王霄是可以發布旨意的。
甚至於,如果他願意的話,可以在軍隊的支持下自己發布旨意任命自己做皇帝。
王霄發布的這道旨意很簡單,沒有那麼多的廢話。通篇的核心就是一句話。
從此之後,徹底廢除殉葬製度!
從未想過能在死亡之前的最後一刻逃出生天,原本要殉葬的眾人都是嚎啕大哭,對著王霄不停叩首感恩。
感覺自己人生大起大落都在今天的安貴妃顫抖著手想要去攙扶身邊的樸妃,卻是意外的察覺到,紅著眼睛的樸妃正在默默的看著王霄遠去的背影。
若有所思的安貴妃同樣看向王霄,突然感覺那男人的背影猶如泰山般巍峨!
安貴妃目光癡迷,突然感覺心悸發慌,忍不住的身子一抖就坐倒在地。
在極端的刺激下,她居然那啥了。
回到太子府裡,孫若微與胡善祥和王霄討論今天的事情的時候。
他毫不猶豫的表示“我今天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們。我不想等我哪天死了的時候,你們還要悲慘的去殉葬。”
雖然說以皇後的身份幾乎不可能被選中去殉葬,可女人感性的時候哪裡會在乎這些。這姐妹倆看向王霄的目光絕對是春水綿綿無絕期。
接下來的事情也就順理成章,王霄擁著動情的姐妹倆回房開車去了。
因為車速過快,而且目的地不是幼兒園,所以後麵的事情就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了。
第二天,神清氣爽的王霄來到前朝大殿,與大臣們商討新皇登基的事宜。
其實這事沒什麼好商量的。隻要王霄不反對,那朱高熾登基就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定下來日子和流程,後麵的事情也就順理成章。
永樂二十二年九月初七,朱高熾正式登基。
改元定次年為洪熙元年,立朱瞻基為太子。
登基之後朱高熾發布大赦令,赦免了被流放到奴兒乾都司的那些建文舊臣,允許他們重返中原。
同時還推翻了許多之前的冤案,像是被朱棣誅十族的方孝孺案等等。
任命之前被朱棣關押的夏原吉和吳中為朝中重臣,逐漸疏遠內閣三楊。
暫緩了鄭和預定的海上遠航,取消了茶馬貿易等等。
新皇登基一連串的動作讓朝臣們有些慌亂,尤其是那些依靠靖難之役起家的功勳們更是如此。
而等到朱高熾表示有意遷都回應天府的時候,這種不滿達到了巔峰。
許多靖難功勳認為不能再這樣下去了,他們主動聯絡起來然後去找王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