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千世界許願係統!
沒來過這個時代,就不會知道物資匱乏到了極致是個什麼樣的場景。
身為大王,在王宮之中自然是什麼都不缺乏。
可出去到了民間,那日子過的是真的苦。
老秦人在商鞅變法之前,戰鬥力低下。
而商鞅的軍功授田授爵一出來,老秦人立馬化身戰無不勝的強軍。
根本性的原因,就在於老秦人太窮了。
商鞅的變法,根本上就是給了貧苦的老秦人一個發財致富,成為人上人的機會。
相比起有華宅,有美人的日子。上戰場上去搏命算得了什麼。
人窮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那就是真的不怕死了。怕的隻是沒有翻身富貴的機會。
王霄之前出鹹陽城北上,巡視鄭國渠的時候,算是見識到了極端的窮困是個什麼樣子。
鄭國渠沿線的百姓,那是位於鹽鹵地上。
日常生活吃飯不是追求吃飽,而是追求能不能吃得上。
缺乏布帛,許多人家真正能出門穿的衣服隻有一套,誰出門誰穿。果果的下地乾活都是在晚上,因為沒人看到,而且不會磨損布料。
家中窮困,彆說鐵鍋這種奢侈品了。用的工具都是石頭木頭做的。
王霄親眼看著,那些為了改變自己家中命運而拚命挖渠的百姓,是如何用這種工具生生挖開大地的。
所以王霄決定增加物產,讓百姓們活動更好一些。
糧食方麵,王霄沒有太大的辦法。頂多是在土化肥方麵一些意見。
不過這種技術革新,沒有強製推廣的能力的話,老農們是絕對不會輕易接受的。
而強製推廣,呂不韋肯定不乾。
他現在想方設法壓製王霄呢,哪裡還會給他繼續施恩的機會。
至於占城稻什麼的,先不說獲取的難度,本質上那種稻米需要在長江以南的地方才能真正的發揮其用處。
現在的大秦,根本就是用不上。
所以,王霄以自己的名義開始推廣桑基魚塘。
所謂的桑基魚塘,就是在池埂上或池塘附近種植桑樹。
以桑葉養蠶,以蠶沙,蠶蛹等作魚餌料,以塘泥作為桑樹肥料。形成池埂種桑,桑葉養蠶,蠶蛹喂魚,塘泥肥桑的生產結構與生產鏈條。
二者互相利用,互相促進,達到魚蠶兼取的效果。
桑樹,葉子可以養蠶用來製作衣物。
果實是桑椹,能吃能釀酒。
木材可以做家具,葉子和皮可以入藥。
而魚塘的話,幾十畝的魚塘就可以養上萬斤的大魚。
魚是一種非常適合食用的肉類來源。
比起那些需要入山林狩獵的獵物來說,不但獲取容易,而且染病的幾率也很低。
當然了,前提是得好好烹飪,不能吃魚膾。
吃魚膾追求的是美味鮮味,對於追求填飽肚子的百姓來說,基本上不至於生吃。
秦國現在沒有大戰,百姓們閒暇的時光比較多。正式做各種工程的好時機。
曆史上這個時候一般都是去挖山修陵墓,或許是去修長城什麼。
現在的話,王霄表示希望大家可以先為自己的肚子而忙碌起來。
王霄自己在王宮裡麵開辟了一塊地方搞示範。
不過他自己做起來容易,但是百姓們推廣卻很難。
此時的關中並非後世水土流失嚴重的樣子,而是森林密布,河川湖泊到處都是。
哪怕是在小湖泊四周擴建,他也得有足夠的工具才行。
所以兜兜轉轉的,又來到了生產資料上麵。
王霄找到墨家的人,自己思路,然後讓墨家的人去乾活。
新式的冶煉方法,包括鼓風箱,在水邊建水車更加強勁的動力,從用木材為燃料改變為用煤炭作為燃料更多的熱量等等。
直接用煤炭的話,會導致含碳量過多發脆。
不過這比起增加金屬的產量來說,根本不值一提。
這些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王霄還沒有親政。能夠名正言順動用的力量也不算多。
所以攤子鋪開的時候很大,可進展卻是一直不快。
呂不韋的各種使絆子一直沒斷過,最正當的理由就是要保障鄭國渠的修建,從而不斷抽調王霄手中的力量。
而王霄的優勢,則是在於他弄出來的這些東西都是非常得人心的好事。
哪怕呂不韋想要搗亂,也隻能是用些小計策拖後腿。想要在決策層麵上否定,根本就做不到。
就這麼推進下來,直到過了數年之後,才算是初步見到了成效。
桑基魚塘方麵,關中大小湖泊之中有近半被改建。大量的桑林和魚塘,了海量的魚肉資源以及蠶桑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