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千世界許願係統!
秦王政十四年冬。
戒備森嚴的函穀關城門大開,綿延不絕的大軍浩浩蕩蕩的從關內開了出來。
秦軍的數量是如此之多,多到前軍開出了函穀關,後軍還在鹹陽城附近沒有動身。
經過數年的儲備與積攢,有了充足的物資,並且安撫了三晉之地的百姓。現在是完成大業拚圖的重要時刻了。
王霄可沒像是祖龍那樣,想要花小錢辦大事。
他直接拜王翦為大將軍,動員了超過六十萬的大軍伐楚。還為他們準備了數量更多的民夫負責後勤保障。
或許有人對地理不太了解,認為關中很遠的樣子。
實際上呢,隻要是出了關中就是河南地啊。過了河南地,就是楚國的新都城壽春。
看起來好像是很遠,可實際上並沒有想象之中的那樣誇張。
“卿此去滅楚,隻管放手施為。”
為王翦等人送行的典禮上,王霄給出了自己的承諾“前方打仗,後方隻管運送物資,絕不多言一句廢話。卿想打多久都成。”
話是這麼說,實際上王霄的底線是三年。
如果三年的時間還不能滅楚,那就必須得退兵。因為這麼多青壯在外三年已經是極限之中的極限。而且儲備的物資撐死也隻夠消耗這些時日。
這次攻楚如果不成,那王霄就會再休養生息幾年。下次再來的時候,就是他自己親自帶隊了。
得到承諾的王翦,帶著六十萬大軍入楚,和各路楚軍長期對峙。
楚國是貴族分封製度,是私兵製。兵馬都是屬於各地大小貴族的。
讓他們心甘情願的拿出兵馬來拚死作戰,難度不是一般的小。
鹹陽城內的王霄也沒有閒著,除了關注戰況,安排後勤物資運輸之外,大部分的經曆都用在了統一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錢同幣等方麵上。
“這裡。”王霄抬手拍著新近打造出來,鑲金嵌玉的王座“就是本初子午線。經緯度,就以這裡為來劃分。”
王霄對於小破島上的破地方能做起始點非常不爽,現在不過是一群野人的地盤而已,這種榮耀憑什麼給他們。
沒什麼說的,這種好事情當然是要留給自己人。
“本王走一步的距離,就是一米。一米十等分,一分為分米。分米十等分,一分為厘米。厘米十等分,一分為毫米。”
統一度量衡,需要有一個標杆。
王霄穿越而來,可沒帶卷尺。那就乾脆用自己走一步的距離來做確定。
定什麼名字無所謂,時間長了自然也就習慣。
真正重要的是,王霄直接將現在大秦用的十六進製改成了十進製。
成語說的半斤八兩,用十六進製來說就是一模一樣的重量。
至於為什麼用複雜的十六進製,那是因為古代稱量器械簡陋的很,像是秤杆上標刻度,通常都是用繩子對折,四次之後就是十六等分。這樣就很簡單方麵,而十等分的話,必須要專用的器械才行。
重量上也是如此,像是標準一兩的重量,可以用天平稱同樣一兩的東西,然後兩者都移到一側就能稱二兩貨。
然後以此稱四兩,稱八兩,稱十六兩。
總之十六進製可以乘以二除以二,很簡單的工具就行,但十進製的工具要求就高了。
說到底,還是生產物資的匱乏導致選擇簡單方便的方式。
王霄不但改了長度,也改了重量。核心原則就是簡單易懂,方便好用。
擁有無數工匠的少府,早早就打造了大量的工具發放各地。等到王霄正式頒布法令,各地就要全麵改用全新的度量衡。
這注定是一項以年為單位的漫長改變,期間還會出現許多的混亂。可最終的結果卻是好的,因為會讓百姓們得到實惠。
最起碼的,以後麵對各地商人來收購物資的時候,不用為了各國不同的度量衡而撓頭了。
這個時代的交通條件,用一個字形容,那就是一個慘字。
除了極少數的重要地段之外,絕大部分的地方交通,那就是標準的土路。
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這就是這個時代主要交通的現狀。
各國道路寬窄不一,嚴重影響到來往交通。
而且各國的主要交通工具,實際上都是馬車。
拉人的是馬車,拉貨物的也是馬車。
中原的馬匹一點都不比草原上的差,數量上甚至更多。
要知道中原早就有騎兵了,而且之前的主戰力量是車兵,那也是要馬匹拖拽的。
至於後來為什麼逐漸就沒了,理論上應該是田地過度開發,加上氣候變化。
各國都有馬車,不過大小規格不一樣,車轍距離也是不相同。
去各地的道路上看看就知道,壓出來的車轍寬窄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