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順十五年,三月初八。
王三在順天府的皇宮,如往常一樣,翻閱文書,隻是看了一會兒,他就看到了南洋發上來的《論先進與落後文明之間的交流必定產生技術大爆炸》。
大體看完,王三的眼睛亮亮的。
這人研究中表示,是他對於落後部落的觀察,但也發現本地漢人遺民,也會對本地技術進行吸納,進而推進了本地整體文明的進步。
可大可小,所以他建議大順想要在本地長治久安,就必須有意識建構出一套除了同化貴族之下的另一套隱性規製,用來防止這些部落發展過快,產生不可控脫離事件時,朝廷可以動用這一套備胎來獲取利益。
王三看完,很讚。
果然,如這文章的作者所言,落後學習先進,先進同樣也會學習落後。
或許在後世人看來,種姓製度很落後,但用對地方他就是先進的。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重要的從來不是技術的爆炸與否,而是製度與所出的環境。
大順的科技發展,是以他王三為核心推進的。
因為王三是穿越者,穿越者可以理解為先進技術載體,與古代人接觸之後,隻要這個載體掌握一定方向與技術,即九年義務教育不漏網的話,基本上是能完成穿越者本世代或者次世代的技術迭代,更不要說我們進入的是信息時代。或許迭代信息時代很難,但蒸汽時代就很簡單了,因為明末的一切技術都到位了,隻要推一把,絕對不是問題。
下一個方向是電炁時代,而電炁的認知,從古代就有,有九年義務教育,關於磁電轉換的概念還記得話,發電機也不難搞出來。
所以,電炁是花點心思還是搞得出來的。
因此不管是先進文明還是落後文明,隻要一接觸,觀察,就會在最短時間內產生技術爆炸。
這是三體的概念,也是三體之後,歐美科幻被殺死的根由。
當然,所謂文明的先進與落後,其實是生產力與哲思製度的雙向作用。
除了落後學習先進,還有先進學習落後的例子,比如五胡亂華之後的隋唐,胡人開化、追平、擴張、融入之後國家就要開始同化其他胡人勢力,於是隋唐立刻開始擴張、直到受挫、收縮、最後完成升華。
所以宋代成為封建時代的經濟、科技、文化的巔峰,但很可惜,宋代的政治製度,因為受到了唐末影響,鎖死了擴張的積極性,這才讓宋代的新路線被阻斷。
升華之後,應該是重新進入擴張、同化、發展、融合,將文明寬度徹底推出去。
但遼金西夏反哺出來的蒙古,先宋代一步,完成了追平,而且是多範圍的擴張跟接觸。
哪怕是最後蒙古因為人口劣勢與政治製度的因由分化成大元與四大汗國,然後走向最終的被各地區域文明主體所同化。
所以,宋代失去了對先進或者落後文明載體的接觸機會,最終慢了蒙古一步,被蒙古所滅。
不過好在蒙古因為人口劣勢與製度問題,分裂出了大元這個新的中國載體,但也是因此幫助了中國之外的各方勢力快速崛起。
尤其是天方世界的迭代。
隨著天方重新崛起,南洋的三佛齊就崩潰了。
原本三佛齊還能堅持,但蒙古西征帶來的工匠與技術,幫助天方雄起,並且隨著蒙古沒落、波斯與突厥繼承了蒙古在天方的一切,成為了西方五百年揮之不去的噩夢。
也逼得西方一邊學習天方,迭代十字基督,然後探索航線,殖民新大陸的同時,也是對本地部落的消解與同化。
這個時候不管本地部落先進還是落後,西方都沒有讓本地部落有崛起的機會,因為他們用屠戮的方式直接乾掉了對方的載體。
人都沒了,還有個屁的文明與進步。
所以,王三看完,覺得寫這文章的人是個人才,居然已經發現了大順對於四方同化方式中的劣化風險。
那就是蠻夷戎狄有可能通過追平的方式,在大順能掌控的窪地,形成敵對的文明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