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嚴嵩的這個要求,徐階覺得有些不願意答應,很顯然,徐階認為要是那陸光祖一個吏部文選司郎中換一個吏部右侍郎加一個右副都禦史,明顯徐階虧了。
開什麼玩笑,陸光祖可是徐閣老的親學生,比手足兄弟還親的那種,得加錢!
徐階笑著說道:“閣老之意下官已知之矣,閣老之言。實老成謀國之言。下官亦以為科道當擇良臣。”
嚴嵩也說:“科道之職守,為侍從皇帝、推舉人才、糾劾官吏、督察六部,封駁製敕和章奏、評議政事、隨時諫言。當慎擇其人,尤其是是河南道,當京察之重,不可不慎。”
嚴嵩的意思也很明確,我選兩個,但是也不虧待你徐閣老,你也可以在科道裡,尤其是分管京察的河南道裡安排一個自己人。
在京察裡,對於中下級官員來說,除了吏部之外,權力最大的就是科道了,主要是六科中的吏科和河南道,因為考語與訪單是對五品及以下官員進行考察的主要依據,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官員的去留。
考語由於是各衙門堂上官為其屬官填注,相比由科道官填注的訪單,一般來說隻要過得去,堂上官不會過分為難自己的下屬。由於若某衙門罷黜官員過多,該衙門堂上官或許也難辭其咎,需承擔一定的領導職責,因此往往為逃避承擔責任而填注較好的考語。另一方麵,堂上官為避免日後官員因怨恨而報複的麻煩,也往往填注好的考語,故而考語裡多標榜溢美之詞,已經是常態了。
而訪單由科道官通過谘訪後對五品及以下京官進行填注,其目的是在考語之外,通過博采眾聞全麵了解該官員的政績,使京察結果更加公平合理,往往被吏部重視。但是其實訪單也一樣經常被拿來排除異己。
官員填注訪單往往匿名肆意行私,賢否混淆,是非倒置,最終出現雖開列穢狀滿紙,莫知出於誰氏的局麵。當然,掌道禦史和吏科都給事中有權力將匿名訪單予以剔除。這也是科道重要的原因之一。
還有就是京察之後的拾遺,也是科道可以針對吏部京察的結果或者有疏漏的地方上疏直言。
京察處分結果一旦公布,拾遺工作隨即開展。拾遺是科道官仍查應黜未儘者,會本彈劾,吏部斟酌去留,取自上裁,科道官對自陳和堂審處分未儘的官員進行補充糾劾。為保證拾遺效果的公正性,一方麵,要求兩京科道共同上疏糾劾,而不能以個人名義進行。另一方麵,在拾遺中要求科道官員要據事指名直書,避免因模糊彈劾而出現的栽贓陷害的情況。
之所以製定拾遺和相應的製度,本意是使得京察更加公正,科道官為保證拾遺人數來表現儘職儘責,對本無過官員進行糾劾,破壞了拾遺的初衷。
而且,一旦京察被罷官,是永不敘用的。所以官員一旦得知自己被拾遺論劾,便會積極尋求對策進行奏辯,一些罪有應得的官員為爭取留任而肆行攻訐。
吏部需要對被拾遺官員進行複核,正所謂部院所為之失,科道得而糾舉之;科道所言之誤,部院亦得而酌議之。正所以防偏重而杜朋奸也。吏部需將拾遺複核結果上報給皇帝,由皇帝給出最終的處理意見。
在這裡麵,最重要的就是吏科都給事中和河南道掌道禦史了,因為拾遺是科道共同上疏,都給事中和掌道禦史幾乎擁有一錘定音的權力,一旦吏科都給事中和河南道掌道禦史決定拾遺,就是以科道的名義進行彈劾,其份量不可謂不重,反之亦然,儘管禦史或者給事中提供充分的證據證明某個官員不稱職,但是吏科都給事中和河南道掌道禦史不同意,也很難發起拾遺。
所以嚴閣老還是很有誠意的,將科道的官缺給了徐閣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