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州城攻下之後,以清州為基準東西方向拉一條線,線南邊的這些高麗營寨就有些尷尬了。
清州在車嶺山脈東南角上的一片狹小平原上。
而車嶺山脈從太白山脈的五台山(海拔1,568米)分出,直抵海濱。呈東北、西南走向,長200公裡。
基本攔住了高麗南北,這也是為什麼之前王燁計劃拿下車嶺山脈,占據高麗半壁的原因,因為這種地利守起來真的容易。
車嶺山脈南麵就是湖南平原,要知道整個高麗半島,大點的平原也就那麼三五個,其中相比蘆嶺山脈南邊的全南平原,湖南平原開發程度更高,是如今的高麗糧倉,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清州以南還有十三處營寨,每處營寨一千到三五千人馬不等,合計有近三萬兵馬的。
當然不是說這些營寨就被包圍了,車嶺山脈還是有些山間小路的,整體海拔也不高,有些營寨還是能從車嶺山脈翻過,跟高麗大本營保持個若即若離的聯係的。
如果真的按照常規方式,一個營寨、一個營寨去攻,去拔,恐怕不填個兩三萬兵馬進去,是拿不下的。
有些營寨就卡在那種山腰甚至山頭上,端的是易守難攻!
然而又不能不管,為什麼大部分古代戰爭中是不能在身後留下敵方城池,尤其是有武裝力量的城池?
一是糧道問題,打仗隨身攜帶的糧食是有限的,輔兵帶著正卒的甲胄武器就已經辛苦的不行了,又能帶多少糧食?
這也就是梁山作戰半徑短,還要沿著河的原因,就是為了方便轉運。
二是因為前後夾擊真的要命,誰都知道後背是弱點,能把弱點留給兩三萬戰兵?
所以這些營寨必須要攻,當然如果說王燁不著急的話,也可以就這麼耗著。
畢竟是山上的營寨,又不可能自給自足,就是布置營寨的時候有些儲備,也隻是一些,梁山又有野戰優勢,隻要撐的時間久,最先撐不住的一定是高麗一方。
這就牽扯到王燁或者說梁山的既定戰略了。
速戰速決!
定下這個戰略,自然是有考量的,就是梁山軍隊的戰鬥力和士氣問題。
最早的梁山軍,戰鬥意誌是極為頑強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麵的,比如軍備、訓練、將領、甚至王燁個人魅力,所以成軍極快,畢竟能力是可以訓練的,而且王燁還有掛。
在求教過宗澤之後,王燁大概明白,成軍的真正驅動力是利益。
當初一窮二白的梁山軍,除了命還有什麼?
就像乞活軍,聽名字就知道了,都活不下去了,不拚命乾嘛!
所以在能看到一個改變自身命運機會,有可能掙一份家業的時候,他們可以拚命,王燁讓所有人看到了希望。
但是這個士氣是會衰減的,畢竟拚命是為了能活下來,然後能吃飽,再然後能有份家業更好~
現在已經進入到有家業的階段,是不是還願意拚命?
富裕的生活是戰鬥意誌腐化的溫床!
舉個例子,據說完顏阿骨打曾經在宋金聯盟攻遼的戰爭中,死前還在堅持把燕雲十六州給大宋,有個很有意思的說法是,完顏阿骨打認為如果金國進入到燕雲十六州,會戰鬥力銳減,最終亡國。
理由是繁華世界,會快速的讓金國的戰士腐化墮落。
雖然參考案例不一樣,但是這也是梁山主要負責人的共識。
就像現在招預備役,王進那裡已經更多的,是從江南和京東河北地區新上山的百姓中招募,雖然他們可能因為身體長期饑餓要差一些,但是這些赤貧的百姓,服從性上是比在濟州島養了一年多的百姓要好很多的。
梁山的這種從軍到民的整體轉變發生的很快,但是又沒到那種崩潰的程度,濟州島征發民夫,就還很順利,對戰爭最起碼還沒開始抵觸。
這種改變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戰鬥意誌的衰減也是必然的,現在隻是不確定梁山好戰的傳統能撐到什麼時候~
可能十年八年,也可能一年半載。
正是因為這個不確定性,梁山上下才定下速戰速決的戰略。
隻有打下高麗之後,才可以從容進行軍隊的調整,稅收的調整,政務的梳理···
而怎麼打這一片高麗營寨,就是最近表現的頗為積極,終於不再透明的萬俟卨提的整體方略。
萬俟卨來了梁山之後才開始讀的兵書,跟蕭嘉穗和許貫忠這種文武雙全的根本沒法比,隻是從萬俟卨上山,梁山跟人乾仗就沒停過,作為機要秘書的萬俟卨若說是一點都不知兵,那自然也不可能。
整體戰略也不是說多高明的軍事部署,而是針對人心的布置。
總結來說。
第一,梁山沒有強攻這十三處營寨的能力和規劃,但是梁山可以攻破其中一處營寨或者幾處營寨,就是看梁山願意付出多大的代價了,這是要讓梁山和這十三處營寨的人都明白的道理。
示敵以弱嗎?
不,是囚徒困境!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誰願意做那個被攻破的一處或者幾處?
第二,梁山需要俘虜,需要活著的俘虜建設城池,所以活著的俘虜是比人頭更重要的軍功。如果主動投降,可以一年勞役之後,享受梁山百姓待遇,包括二畝二分口分田,以及十稅三的公田租賃政策;如果抵抗,一日攻不下,就全體勞作十年;三日攻不下,勞作十年的基礎上,陣亡一個梁山士卒,斬三人償命;十日攻不下,就再加十一抽殺令···
條令很清晰,不僅有箭射進去的文字版,還有俘虜的高麗士卒用個鐵皮喇叭大聲朗誦,就是要所有人都知道。
第三,勿謂言之不預也!
好吧,最後一條是湊數。
但是負責攻寨的左軍明白,最後一句話很重要。
出來混,講的就是一個一口唾沫一個釘。
以王燁或者說以安東都護府名義發出的許諾是必須要完成的。
在這種情況下,李之美跳反的很快,在左軍第一團副都指揮使鄧飛領兵到營寨外的時候,李之美就果斷棄暗投明,斬殺了副將,開營寨請降。
鄧飛有些不開心,自己正八品上:宣節校尉的軍銜可是好久沒升了。
鄧飛是個耿直的,心裡不開心就直接表現在了臉上,更是讓投降的二號營寨的高麗降卒心中忐忑。
這梁山人不會出爾反爾吧?
好在最可怕的事情沒有發生,收繳了兵器盔甲,然後就轉交給了地方守備部隊。
十三處營寨的士卒許多都是原本湖北平原上的,大部分分配到了全州,光州,羅州等處。
也就是都離家不算遠。
當然如果想快速完成階層躍遷,成為梁山治下百姓,還有捷徑,就是加入梁山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