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沒有十天,錦州城第西天就己經守不住了。
這一日的梁山,三麵攻城,是真的認真了~
梁山是圍三缺一的,缺的便是西門。
錦州城沒有堵死遼西走廊的路,北門沒有到山,南門沒有到海,隻是留的距離都不寬,大軍營寨鋪展不開,所以梁山營寨隻能在東門,攻城便也是東門主攻。
這次三麵攻城,就是南北都攻城,而留下了西門。
西門不能堵住,不然城中就真成了必死的局麵,攻打的難度會首線提高。
這就是圍三缺一的基本操作。
認真的梁山前軍,就不僅僅是遠程攻擊了。
投石車、八牛弩、神臂弩、火藥、雲梯一樣不少的。
尤其八牛弩帶著的小型炸藥包,雖然炸不了城牆,但是添了碎石子和鐵片的炸藥包,殺傷還是很可觀的。
尤其威懾力。
強大的遠程掩護下,是鵝車炸城。
錦城有甕城,梁山便可以炸兩次。
實際上第一次炸城就己經差不多了,更強壯的士兵,更精良的裝備,更旺盛的士氣。
導致的後果就是壓倒性的優勢。
然後這個優勢,在石秀和楊林振臂一呼,背刺守城士卒的時候,瞬間擴大。
然後~
兵敗如山倒。
楊林和石秀的時機選的不是頂尖,但是己經足夠了,屬於那種錦上添花,就是沒有他們做內應,梁山大概也能拿下錦州。
區彆就在於,有他們,讓梁山拿下的更輕鬆,死的人更少。
這就是戰場,沒那麼多的陰謀詭計,也沒那麼多的花裡胡哨。
講道理,錦州城中的守軍不算差了,甚至說對比除了梁山之外的其他所有部隊,都不能算弱。
隻能說對手更強。
許貫忠曾經跟杜老大和王燁說過一件事。
就是梁山各軍,比如前軍這種,己經進入到了另外一個階段,就是軍心士氣一般己經不太會波動了。
論拚命,自然是不比當初活不下去掙命的時候,但是也沒有差多少。
或許不是說喜歡拚命,而是一種淡然。
當兵吃糧,保家衛國,開疆拓土,活下來是賺到,死了拉倒。
許貫忠說這有點像盛唐時期的大唐士卒,堅韌,敢戰,能戰。
對此,許貫忠還有一段很長的表述,從梁山兵製到餉銀比例說了一堆。
大概總結來說,就是梁山的兵製是造成的如今局麵的基礎。
梁山募兵製和府兵製結合的怪異兵製,雖然奇怪,但是在王燁的種種神異之下,竟然真的成了。
募兵製和府兵製實際是各朝主體兵製,各有優劣。
簡單說,募兵製是給錢,發軍餉,脫產,走職業士兵路子。
府兵製就是給分田,給你地,平常種地,自己置辦甲胄武器,朝廷征召的時候,應召打仗。
唐朝府兵製來自更前麵的南北朝。
木蘭辭中有雲:“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就是府兵製的體現,然後花木蘭:“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這就是府兵武器自備。
當然從這看出來花木蘭確實是女的,誰家爺們買東西,能跑那麼多的地方?
咳咳,扯遠了。
不是說時代進步的東西就一定更好,募兵製並不是說比府兵製更好,最起碼宋朝這群脫產的“職業軍人”是比不上大唐府兵的。
算了,唐宋軍隊不適合對比。
募兵製是沒辦法的選擇,唐朝募兵製的崩潰,就是土地不夠分了。
唐朝養一個輔兵,是給田百畝的,土地兼並,人口增長,慢慢的府兵製就崩潰了。
然後現在梁山走的主體是募兵,但是並不完全,因為還有很大一部分補貼形式,是以土地形式進行的。
如今的梁山雖然大體還是當初的定下的框架,但是內裡是完善調整了許多的,其中作為梁山基礎土地分配製度的軍功田,在整個軍製建設中,占比是很高的。
最開始是許多獨身男子上山,軍功田自然是分不下去,後來上山的百姓比較多,家中孩子當兵,自然是要軍功田的。
種不了軍功田的自然有其他補償,這其中便有諸多計算之法,咱們不細表。
在許貫忠看來,有田,是軍隊士氣持久保持的重要原因。
大唐士卒為什麼打仗敢戰?這些府兵平日裡都不一起訓練的,為什麼這般團結敢戰?
因為都是鄉裡鄉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