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3章齊國
李俊之所以想退還食邑,自然有多方麵的考量。
首當其衝,就是,梁山這一波封賞,屬實不少。
所謂天下大亂之際,也是重定上下尊卑之際,比如卞祥,祖宗八輩貧下中農,如果不是運氣好碰到王燁,能封侯?
一朝天子一朝臣,如今的這一朝臣,可都是要齊國財政負擔養著的。
道理就是這麼個道理。
如果不是有好處,封侯怎麼還那麼大的吸引力?
很早之前,王燁就給李俊科普過,這財富是怎麼來的。
而李俊這麼多年走南闖北的,也明白,王燁說的勞動創造財富並不完全準確,還有一種財富來源~
掠奪!
某種意義上來講,這些新晉權貴,是在從民間掠奪財富。
當然,李俊當然不會弄出什麼事端出來,隻是擔心,朝廷養太多勳貴,會加重百姓負擔,影響其他方麵的事情。
畢竟錢就那麼多,你多拿多占,彆人就會少一些。
而王燁自然也知道,那為什麼還這麼做?
這不是也沒辦法嗎,一群人跟著你混,還都是為了理想不成?
很早之前,王燁就懂一個道理,就是想拉攏人心,就一定不要小氣,而如果給封賞,就一定要趁早,還要一次給到位。
至於說功高不賞?
暫時不存在。
以前宗澤就教過王燁,不殺功臣最好的方式,就是活的比他們都久。
至於說功勞,王燁一定是功勞最大的那個,那就不會有功高震主的問題。
隻能說,未來,王燁還在摸索,封賞,隻是在很多選擇中,王燁選擇了一個相對來說穩妥的選擇罷了。
至於說百姓供養壓力太大的問題,暫時來說,倒是問題不大···
齊國如今的主要財富來源有四個。
其一便是如今最主要的,稅收。
接近三千萬百姓在治下,光人頭稅,便是一筆不小的收入,還有農稅和商稅,這構成了如今梁山主要財政收入的五成。
趙開確實是很懂經濟學的官員,他正在各處做調研,準備重新厘定梁山商稅比例和王燁所說的印花稅問題。
其二,便是官營的產業收入。
是的,朝廷做生意,不是新鮮事。
鹽鐵專賣四個字,便能看出來,官府也是經營生意的,而且還多是壟斷生意。
如今齊國的生意,除了傳統的鹽鐵,還有棉花、酒、官營瓷器、石灰磚頭、船隻建造、海上交通、大宗物資販賣等。
壟斷的生意,還是官府出麵,民間資本很多時候,都是不好比的,無論是規模成本效應,還是壟斷本身,都是巨大優勢。
官營產業利潤高,還有一點,就是之前很多,都是戰俘在承擔工作,比如水泥燒製,工作辛苦還危險,雇人的工錢很高,但是用日本戰俘就不用給錢。
如今大赦天下了,就少了一點這方麵的成本優勢。
與民爭利,被李若水投訴,呃,不是,是諫言了,後續自然是要放開市場的。
不過沒關係,《齊國錢莊規劃》《主要城市房地產方略》已經在王燁的桌麵了。
這都是來大錢的東西。
其三,便是礦場。
以石見銀礦為例,石見銀礦如今開采的規模越來越大。
日本的銀礦不是隻有一個,呂頤浩已經探查了另外兩處銀礦,但是開采起來沒有石見銀礦方便,冶煉起來也是。
如今年產量有百萬兩白銀(石見銀礦巔峰年產量應該是38噸)。
一兩白銀,兩貫銅錢,雖然如今因為石見銀礦的大規模開采,導致金銀價格稍微低了一些,準確的說,不是金銀降價,而是銅錢升值。
還有招遠金礦。
在齊國立國之前,袁朗便已經出兵占了招遠金礦了。
而且,羅真人掐指一算,萊州應該還有金礦,如今也已經找到(山東萊州市三山島金礦),後續就看怎麼開采了。
所以京東東路還有日本,另外還有遼東的銅礦(黑河市嫩江市?多寶山銅礦),隻貴金屬礦藏,便是一筆極可觀的收入。
其四,便是南洋。
梁山從南洋獲取財富的方式,主要是掠奪。
這個財富涵蓋很廣,包括貴重木材,香料,奇珍異寶,也包括糧食和水果這些。
熱帶雨林氣候,物產自然豐富。
另外就是保護費,還有造船廠販賣大小船隻的收益。
規模很大,自然錢財也是不少的。
也就是有那麼多的收入,才有了這開國的大封。
經濟基礎不僅決定家庭地位,它還決定了一個國家抵禦風險,以及是不是能快速發展。
量入為出。
錢財從來不是存的越多越好,尤其是如今的齊國。
修路!
隻有修路,才能徹底激活民間經濟。
通過大工程,帶動百姓就業,然後發展地方經濟的事情,從梁山接管高麗半島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做了,對這種事情,很有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