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有人提出一個有矛盾點的問題,那這個問題就需要好好討論一下,沒準得有來有回的拉鋸個好幾波。
但是當這個人再拋出另一個更麻煩的問題時,那上一個問題就趕緊跳過,不適合再展開討論了。
就像王燁提出的火車規劃,本來這事是應該好好說道說道的。
做過項目的人都知道,手上項目的大小和重要性,決定了工作績效和受重視程度。
原本大家都是一方主政,手裡有著大項目,你這突然要改弦易轍,改行造火車,修鐵軌~
那我手裡的事情,自然權重就低了。
這樣矛盾就來了,牽扯到利益關係的矛盾才是真的矛盾。
但是胳膊擰不過大腿,而且趙相公對這個鐵路規劃沒有表示反對,那大家也不好跟萬俟卨掰扯,畢竟萬俟卨這個人身後站的是誰,大家也都明白。
所以火車這事,很快也就塵埃落定,修,自然是要修的。
初步規劃的是京津路(燕京城到天津的短途),第一這個重要,畢竟燕京城大部分的物資供應,都是通過海運送過來的,天津是最大也是唯一的港口城市。
所以先修一段,看看效果,如果效果好,下一步就是從天津過遼西走廊,到遼東的;從哪個燕京城往南到大名府的;從燕京城往西到大同的,這三條線同時修建。
火車當然是要發揮軍事作用的,這三處最重要。
本著誰提出誰負責的原則,萬俟卨升任宣撫使,專職負責火車相關事宜。
再次證明萬俟卨的“磚”屬性,哪裡需要就能出現在哪裡。
當然,這事這麼快塵埃落定,主要還是王燁弄出來的另外一個事兒~
王垚遠征南洋!
這可怎麼得了啊,那還隻是個12歲的孩子呀!
是的,王垚是12歲,宗澤說的13,是虛歲。
這麼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就要水靈靈的拉去遠征南洋了?
那可是真正的萬裡之遙啊。
行軍三千裡,則蹶上將軍。(此乃孫子兵法“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裡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五十裡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裡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這一段的繆傳。)
你現在是一萬二千裡呀,四個上將軍都不一定保得住!
王垚是什麼地位?
那可是真真的第一順位繼承人。
雖然王燁沒有立太子,但意思表述的相當明顯了。
這裡多說一句,王燁一直是想把王垚打造成齊國的“朱標”太子的。
而王垚現在也做的很好,哪怕隻有12歲,如今在文韜武略方麵都已經嶄露頭角。
書讀的好,字寫的漂亮,聖人教誨也學的不錯。
關鍵還知道民間疾苦,仁厚愛民,外柔內剛,溫文爾雅,兄友弟恭,是一個大齊江山的合格繼承人。
所以現在就隻有一個問題,你把這“太子”往南洋送,那不是鬨嗎?
群情激憤自然是能理解的,論是出於公心還是出於私意,在這種陛下明顯做的不太對的事情上,必然是要上書力諫的,不然怎麼體現咱文人風骨,齊國棟梁呢~
南洋那地方,不是軍隊能打,護衛周全就能保證安全的呀。
嶺南便已經是煙瘴之地,瘧疾橫生,何況是更南邊的南洋?
據說那地方一年下雨都能下三四個月,濕氣得多重啊?
“垚哥兒,生氣呢?”王燁禦花園中找到了王垚。
此處隻有父子二人,侍衛都在遠處,算是給了父子一個獨處的空間。
“爹,我沒生氣。”王垚搖搖頭。
十二歲的王垚,因為王燁開掛,而且日常飲食營養也跟得上,身高已經接近成年人了,體格不算魁梧,但是也沒有少年人的纖弱,看上去就健康,而且~
長得挺好看的。
劍眉星目,唇紅齒白。
畢竟王燁跟柳婉兒的基因在那呢,隻要不是有什麼牛頭人情節,王垚的長相自然不會差了。
“沒生氣就好,你娘心中舍不得你吃苦,心總是好的。”王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