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寵的感覺沒錯,李察哥確實在這支部隊裡麵。
可以說高寵運氣好,但是不能說李察哥運氣不好。
因為從三月初到現在三月中旬,半個月的時間,李察哥在興慶府城外的時間占了九成。
夜路走多了,總是會遇見鬼的,遇到齊國騎兵隊,是相當正常的情況。
或者說,遇不到,才有鬼了。
作為主帥,為什麼李察哥不在興慶府指揮大局?
因為條件不允許。
北麵嶽飛離興慶府大約四百裡,但是那是大部隊的距離,實際上的前沿陣地隻有三百五十裡。
而南麵劉錡也不是好相與的,宋國百年未曾突破的橫山防線,便是在劉錡手中,一寸一寸的被奪走的。
如今大軍便在嘉寧軍司宥州,在許貫忠領兵打下永興軍路之後,劉錡就更大膽了,原本是沿著大宋和西夏的邊界往前打,自然要相對穩妥,而如今嗎~
宥州離興慶府也是四百裡。
便是在這南北夾擊的情況下,李察哥很忙。
做擎天柱石自然是有代價了,兩邊戰線都離不開他,然後就兩邊跑唄~
隻能說,李察哥唯一命不好的地方,就是遇到了高寵。
碗口粗細的鏨金虎頭槍,端的是磕著就死,擦著就傷,突出一個無人能擋。
被王燁開掛之後的高寵,也成功進入到不當人行列中。
高寵從西夏軍陣中犁出一道血痕,隻是一道罷了,對比千人規模的隊伍,到底隻是一道傷口罷了,嚴重,但是不致命。
問題是高寵又不是一個人來的。
如果千騎西夏騎兵,能打的過對麵三百騎兵,李察哥也不會選擇逃了。
現在的西夏,確實很衰弱,連李察哥身邊最精銳的親衛部隊,都做不到半甲了,不是一半人披甲,隻有一半的甲胄,還多是皮甲~
西夏國土麵積不夠,積累不夠,戰略縱深不夠,所以動輒便是國都保衛戰,打的極為艱難和危險。
而劉錡和嶽飛,又是那種可以把自身優勢無限擴大的選手,一步一步的來,不貪功,不冒進,就這麼一步一步的把西夏逼入了絕境。
······
如果隻是奪旗的話,要簡單很多,雖然斬將和奪旗相比,功勞差不多,但是這次斬的不是一般將領,而是敵方主帥。
所以為了能弄死李察哥,吉青選擇了雁行陣。
就是倒v字形,奔著最大殺傷去的。
“嗖!”
“嗖!”
“嗖!”
“嗖!”
“嗖!”
“嗖!”
“···”
哪怕隻是普通的後軍騎兵營,他們依然配備了許多騎弩。
再加上更優質的甲胄和弓箭,以及,更強的身體素質。
在遠程騎射方麵,齊國騎兵更占優勢,而且是很大的優勢。
穿透攻擊打輕甲和無甲,是有額外加成的。
覺得遊牧民族比漢族身體素質高,武勇更厲害,純純的是誤會。
可以這麼理解,就是遊牧在對比中原社會,大部分時候,屬於文化建設完全比不上,於是便隻能拿武力值說事了,而且不是更能打,而是苦寒之地,更不畏死罷了。
隻是三百萬規模的西夏,無論是從兵員,還是夥食,亦或者訓練方麵,都比不上齊國精銳騎兵。
再加上棉甲~
棉甲的出現,不是意外,而是本來就有的,大宋實際就有棉甲,隻是齊國如今的棉甲不一樣罷了。
齊國種植棉花已經好幾年了,紡織技術的科技樹也點好了,棉布的價格也降到了跟絲綢差不多程度。
雖然民間還是麻布多些,但是棉布已經開始在中產階級中使用了。
使用更早的便是軍隊。
王燁知道甲胄的發展史,以前不是很明白,為什麼明清時期的甲胄看上去就不像唐宋那麼威武結實,跟軍大衣差不多。
後來領兵打仗多了,也開始研究這些,自然就懂了。
棉甲是為了火器準備的。
火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