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今生的殿州就是前世的福建泉州的話,那麼,殿州最大的港口石寨港,是不是前世的泉州港,或稱刺桐港呢
前世,泉州港是古代東方第一大港。泉州港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晉江下遊濱海,古稱“刺桐港”,有著一千三百多年曆史,是世界千年航海史上獨占四百年鼇頭的“世界第一大港”,與埃及亞曆山大港齊名,是聯合國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蜚聲全球。《馬可波羅遊記》認為,它可以與亞曆山大港齊名,甚至更為宏偉。正是這座港口,宋元時期給泉州帶來了“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
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有原因的。泉州位於福建省東南部台灣海峽西岸,地理位置優越,擁有眾多的山川河流。河流從戴雲山向四周呈葉脈狀分布,一路曲折蜿蜒,流經泉州灣、湄州灣、深滬灣、圍頭灣四大港灣。泉州海岸線綿長,且海岸線多曲折,擁有大量的天然港口。這些港口海闊水深,大風大浪又吹不進來,港灣避風避浪,適合船舶停泊。泉州不僅依山傍水,而且氣候宜人,屬於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有大量的海洋資源,水文條件得天獨厚,全年氣溫平均,降水豐富,氣候適宜,夏季多西南風,冬季多西北風。充足的風力為古代帆船航行奠定了自然基礎。
港口帶來財富,更塑造了泉州城市的包容氣質。因為包容帶來的文化遺存多樣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世界首個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於泉州。道教、佛教、教、印度教、景教、天主教、摩尼教等多種世界性的宗教長期共存,形成了東西方文明兼容並蓄、多元文化相和相安的奇觀,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神學文化寶庫”。宗教間的寬容,是世界上最難也是最偉大的寬容,也以此看到泉州人的胸懷。
唐代沿海上絲綢之路來到泉州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已為數不少,至南宋和元代,這個東方大港已成為他們在遠東的最大聚居地,泉州可謂那個時代的國際性大都市。前世泉州還散居著五萬多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後裔。
摩洛哥大旅行家與泉州的緣分至深。伊本白圖泰是一位走過十二萬公裡、四十四個國家的摩洛哥大旅行家。他於一三四六年從泉州登岸,在中國遊曆一年。他的遊記向世界介紹了中國的偉大文明,並稱泉州為世界最大港口。他曾經三進三出刺桐城。他在遊記中描述古刺桐城的輝煌——“是一座宏偉壯觀的大城,以生產錦緞而聞名,並以城名命名叫刺桐錦。這種錦緞比行在緞和大都錦更好”、“刺桐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甚至可以說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
早於伊本白圖泰幾十年,著名的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亦在其遊記中驚歎於刺桐城的繁華和富庶,“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雲集這裡,貨物堆積如山,的確難以想象。”
兩位來自異域的古代大旅行家的描述,佐證了古代泉州港作為“世界大港”的輝煌。元代泉州海外交通,暢達東、西大洋彼岸,與世界上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關係,可謂‘往來互市,各從所欲’。當時從這一海上通商門戶進口的商品主要是珠寶、香料和藥物,出口商品則以泉州名產剌桐綢緞、瓷器、茶葉和銅鐵器為主。剌桐港極盛時期的貿易非常活躍,到紹興三十二年即公元一一六二年,市舶稅利高達一百萬緡,在國庫財政收入中占有可觀的地位。
唐宋以來古刺桐港口的繁榮,造就了古刺桐城的繁華。宋元祐二年(07年),泉州設立市舶司,嗣後又設來遠驛,以接待貢使和外商。為鼓勵海外交通貿易,宋代的泉州市舶司和地方官員,每當海舶入港或出航的季節,特為中外商人舉行“祈風”或“祭海”活動,以祝海舶順風安全行駛。
那時的泉州是何等的繁華。東至扶桑,南通南洋諸國,西達波斯、阿拉伯及東北非等地,與世界上00多個國家建立通商貿易關係。所謂國門洞開,是需要多大的胸懷和自信才可以如是。
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為當時商品的外銷提供了便利條件。泉州當時生產的絲綢、茶葉、陶瓷全國聞名,據元朝《島夷誌略》一書記載,唐朝時期,泉州生產的各種商品遠銷海外60多個國家,這時主要以絲綢為主,“刺桐緞”在當時的海外很有名氣。到了宋朝,貿易範圍進一步擴大,商品開始銷往朝鮮、東南亞,這時以瓷器為主,泉州青瓷、德化白瓷享譽海外。黑釉器,俗稱“建盞”,形如漏鬥,口大底小,質感溫潤,顏色碧麗,黑釉上有一條兔毫狀的銀光細毫,故又名“兔毫盞”,是當時的主要輸出瓷器。。
大量人口的湧入刺激了當地農田耕種的發展,泉州開始興修水利,開荒種田。茶葉和桑樹成了當地日漸流行的耕種項目,與此同時,其他行業如手工業、絲織業等也漸漸發達起來,據福建現今窯址考古發現,到宋朝,瓷器在泉州已經非常流行了。泉州生產的大量絲綢、陶瓷開始向周圍擴散,航海事業漸漸發展,各種商品開始走出泉州,遠銷海外。
早在春秋時期,就有閩越人善於造船的曆史記載,“以舟為車,以楫為馬,水行而山處”。南北朝時期,這裡的造船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出現了遠洋木舟,可以行駛到印度等地。唐朝時造船技術更為發達,泉州已經有了造大型出海航船的能力。
據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船隻成尖圓狀,船中已經有船舷,可以存放更多物品,為遠洋航行、商品的儲存提供了更為方便的儲藏條件。及至宋代,造船技術進一步發展,航海術和造船術漸漸發達,據出土的文物來看,這時的船載重高達三百多噸,相當於唐代“陸上絲綢之路”一支近千頭駱駝的運輸隊的總重量。可見當時已經具備了運載大量貨物的能力,並且船內設置有水密隔艙,這在當時已經很先進。同時宋朝出現了航海羅盤和指南針,為絲綢之路的前進提供了方向,促進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
泉州古船陳列館有一艘靜臥於開闊池座上的巨碩的宋代古船。古船的構造由肋骨與龍骨采用榫接方式構成整體支撐,與肋骨銜接的十二塊隔板又將船艙分為十三個部分,這便是宋代領先世界的水密隔艙技術。馬可波羅在遊記裡記述,他在印度見過一種用鐵釘組合起來的先進多層船板。而泉州古船底部由二重木板構造,舷側板為三重,與馬可波羅的描述一致。這樣的構造非常堅固,經得起摩擦衝擊,也便於維護。
蘇瀾沉思,不知道這一世的石寨港有沒有泉州港,也就是刺桐港那活了千年的璀璨和盛世的繁華!
蔡林的馬車是載貨的敞篷馬車,好處是可以隨心所欲地欣賞周圍的風景。
蔡林一路指點著。西邊巍峨聳立、綿延起伏的是雲山山脈,雲江發源於此,蜿蜒曲折在石寨港彙入大海。蘇瀾就想著,前世泉州的主要河流是晉江,它的發源地是戴雲山。
蔡林又指著雲山山脈的支脈開元山介紹說,山上有座開元寺。始建於唐代,曆經修葺,香火鼎盛。
蔡林又指著一處山道,那裡是清源山,西峰下有老君岩造像,是前朝修建的道教石造像。那裡還有摩尼光佛造像,是外國商人、摩尼教徒在大成修建的珍貴造像。
蔡林還興致勃勃地道,靈山東麓還有教聖墓。他是,經常來此祭拜。
蘇瀾萬萬沒有想到,蔡林的曾祖母竟然就是阿拉伯人!難怪蔡林的長相有點像混血!蔡林說,幾十年前他的曾祖母隨著做生意的父親到大成,後來嫁給殿州人成家立業,做瓷器生意。再後來因為蔡林的祖父患病,家業才漸漸衰敗下來。但是蔡林和他的父親蔡橋懂阿拉伯語。因為與磁窯有著天然的樸素的感情,所以他們父子都在顧琅的窯廠工作。蔡橋、蔡林對瓷器都比較在行。
蔡林還說,雲江南岸的丘陵地帶,瓷土豐富,製瓷及運輸條件得天獨厚,唐朝時就建有窯場。尤其是有座金交椅山,那裡的磁灶窯燒製的瓷器遠銷南洋各地。他們家原來在這裡就有座磁灶窯,可惜後來賣掉了。
蘇瀾聽了心裡一動。也許,蔡橋、蔡林父子會是她很好的幫手!
馬車嘚嘚、嘎嘎地走著,離石寨港越來越近。漸漸地,可以看到一些廟宇和航標塔。
蔡林指著遠處說道,那座雲江入海口的石頭山上,就是祭祀海神真武大帝的廟宇。真武廟生動展現了人們獨特的海洋觀和海神信仰。它的東邊就是雲江碼頭。
蔡林又指著遠處的三江口碼頭道:“你看那裡有座橋,那可是石寨港唯一的海上石橋喜橋!”
蘇瀾果然看到大海中,一座石橋宛如彩虹飛落海上,人來車往好不熱鬨。
他又指著附近的一座山頭道,那是九日山,每年夏冬兩季,市舶司的官吏都會在九日山麓的延福寺、昭惠廟舉行向海神通遠王祈求航海順風的官方典禮,並摩崖刻石記錄盛典。蘇瀾知道,古代帆船出海憑藉季風驅動,負責海外貿易的官員為商舶舉行儀典,體現了古代海外貿易管理製度的成熟。
蘇瀾聽了更是稀裡糊塗。與前世相比,這些地名似是而非,甚至是張冠李戴,還真是不能簡單地斷定,今世的殿州就是前世的泉州。
遠遠地可以聽到石寨港外大海那永不停歇的轟隆隆的濤聲,也可以見到海上的航標塔。
蔡林一一數說著:“小姐,你瞧那出海口岬角前端的金簪山,像不像一隻金簪啊山上的九勝塔可是出海航道的主要航標塔!它可是重要的航海設施!大家都說,看著九勝塔,出石寨港,航海人祈求風平浪靜、一帆風順!看著九勝塔,進石寨港,航海人賺得是金銀滿倉,盆滿缽滿!九勝塔,那是富裕塔、平安塔!”
蘇瀾頻頻點頭。
蔡林接著道:“瞧,那是萬壽塔!依借山勢,北依石寨港,南眺重洋,也是商船出入海灣的主要航標,它可見證石寨港海外貿易活動的繁榮。”